[实用新型]保偏光纤的同向对轴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25019.0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731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周开路;张鹏业;周开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光扬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0 | 分类号: | G02B7/00;G02B6/0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700 江苏省淮安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装 夹具 保偏光纤 精调 光纤夹持器 粗调 两组 本实用新型 毛细管夹 轴工装 探测器 粗条 通孔 同向 熊猫 光纤夹持部 十字交叉线 高度保持 工作效率 边缘处 夹持位 交汇处 毛细管 延长线 显示屏 夹持 细调 光纤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保偏光纤的同向对轴工装,包括两组相同的夹具,两组夹具的一端彼此靠近,在两组夹具长度方向延长线的交汇处设置用于夹持安装保偏光纤的毛细管的毛细管夹持器,毛细管夹持器远离夹具的一侧设置探测器,所述夹具包括光纤夹持器,在光纤夹持器的一侧设置精调工装及粗调工装,精调工装与粗条工装设置在光纤夹持器远离探测器的一端边缘处,精调工装设置在粗调工装的外侧,在精调工装及粗条工装中央位置设置供光纤通过的通孔,所述的通孔与光纤夹持部上设置的夹持位高度保持一致。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通过细调工装与粗调工装相互配合,将两根保偏光纤的熊猫眼的位置最大程度的保持一致,误差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在显示屏上设置十字交叉线辅助熊猫眼的对轴,极大地缩短了对轴工序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保偏光纤熊猫眼进行对轴的工装,确切的说是一种对保偏双纤尾纤的两根保偏光纤进行对轴操作的工装。
背景技术
保偏光纤作为一种特种光纤,主要应用于光纤陀螺,光纤水听器等传感器和DWDM、EDFA等光纤通信系统。使用保偏光纤能够保证线偏振方向不变,提高相干信噪比,以实现对物理量的高精度测量。保偏光纤有很多的种类,最常用的是熊猫型保偏光纤,大部分的光纤控制器件都为单纤结构,即器件两端各设置一根光纤,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需要采用双纤结构,即器件的同一端同时设置两根熊猫型保偏光纤,与单纤结构相同,这两根同向设置的保偏光纤亦需要进行对轴,保证两根光纤的熊猫眼位置完全相同。传统的调试工装为两个平行设置的转动工装,在光纤的尾部设置放大镜或者其他的视频探测设备来观察熊猫眼的相对位置,首先转动工装的转动精度不够精确,用户很难将两根光纤迅速对准到位,无形的浪费了很多时间;且视频探测设备上没有辅助定位的手段,仅凭着用户肉眼观察来确定位置,其存在着巨大的误差,直接带来的结果便是器件同侧的消光比的数值偏小,传输的数据干扰较多,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的对同向的保偏光纤进行对轴操作的工装结构,该工装操作简便,精确度好。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一种保偏光纤的同向对轴工装,包括两组相同的夹具,两组夹具的一端彼此靠近,在两组夹具长度方向延长线的交汇处设置用于夹持安装保偏光纤的毛细管的毛细管夹持器,毛细管夹持器远离夹具的一侧设置探测器,所述夹具包括光纤夹持器,在光纤夹持器的一侧设置精调工装及粗调工装,精调工装与粗条工装设置在光纤夹持器远离探测器的一端边缘处,精调工装设置在粗调工装的外侧,在精调工装及粗条工装中央位置设置供光纤通过的通孔,所述的通孔与光纤夹持部上设置的夹持位高度保持一致。
所述的探测器为摄像头及与之相连接的显示屏,在显示屏上设置十字交叉线。
所述精调工装由微动分厘卡驱动,精调的范围为0-3°,每次调整角度为0.2'。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通过细调工装与粗调工装相互配合,将两根保偏光纤的熊猫眼的位置最大程度的保持一致,误差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在显示屏上设置十字交叉线辅助熊猫眼的对轴,极大地缩短了对轴工序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精调工装、2-粗调工装、3-光纤夹持器、4-保偏光纤、5-毛细管夹持器、6-探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光扬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光扬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250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