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自旋转喷头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12793.8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232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唐亚辉;常安全;黄彬;蒋中秋;张宇超;王晓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B3/04 | 分类号: | B05B3/04;B05B15/6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30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自旋转喷头 本实用新型 转子 驱动端盖 转子底座 管接头 旋转面 底端 锥台 侧向 喷头 高压清洗设备 渐缩圆锥状 空心外壳 上端固定 射流能量 外壳内壁 中心通孔 中心锥孔 锥面贴合 球冠面 旋流孔 旋转体 底段 渐缩 伸入 缩径 中段 锥孔 清洗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自旋转喷头,属于高压清洗设备技术领域。该喷头包括底部呈渐缩圆锥状的空心外壳,外壳的底端具有带中心锥孔的转子底座,外壳的上端固定伸入其中的管接头,管接头的下部具有侧向旋流孔的驱动端盖,驱动端盖的底端具有渐缩的锥台,外壳内装有呈旋转体的转子,转子具有底段缩径的中心通孔,以及与锥台的锥面贴合的上旋转面、与外壳内壁接触的中段旋转面,以及约束于转子底座锥孔的球冠面。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清洗面积大且射流能量大,解决了以往这二者不能兼顾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自旋转喷头,尤其是一种用于高压水射流清洗设备上的高压自旋转喷头,属于高压清洗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压水射流清洗与传统的机械式、化学式清洗相比,具有无环境污染、不腐蚀金属、不损伤被清洗基体、能清洗形状和结构复杂的部件、清洗成本低、打击效率高、节约用水等诸多优点,因此在石油化工、机械、冶金、船舶、航空、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等各个领域得到应用。
喷头是水射流设备的关键元件,其功能不仅把高压泵组提供的静压转化为水的动压,而且保证射流具有优良的流动特性与动力性能。而喷头的结构是水射流技术应用中获得高能量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水射流是由喷头喷出后形成的高速水流束,射流流速的大小取决于喷头出口界面前后的压力差。当射流到达目标位置时,以其速度形成的能量转变成冲击压力作用在工件的表面上。水射流离开喷头后最常见的是圆柱射流,其携带射流能量最有效,冲击力最强,但在工件表面上的有效清洗面积也最小。长期以来,射流冲击力与清洗面积之间的矛盾一直难以解决。
检索可知,申请号为201320025037.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智能数控喷头,包括主水管、喷头、主电机和辅电机,主水管通过连接弯管和弯头与喷头连接,主水管上进水口,进水口处连有进水接头,下部固定安装主电机从带轮,上部可转动安装辅电机从带轮;连接弯管上部可转动的安装一同步轮,下部固定安装一对张紧轮,连接弯管与弯头之间可转动连接,弯头与同步轮固定连接;主电机的主电机主带轮通过主电机传送带与主电机从带轮转动连接,带动主水管进行公转;辅电机的辅电机主带轮通过辅电机传送带与辅电机从带轮转动连接,辅电机从带轮通过传送带与张紧轮及同步轮转动连接,带动弯管和喷头绕连接弯管进行自转。然而该喷头需要借助外部两个电机实现公转与自转,结构复杂,且未能解决射流冲击力与清洗面积之间的矛盾,不适用于需要高压的清洗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给出一种射流冲击力强且清洗面积大的高压自旋转喷头,从而满足高压清洗的需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高压自旋转喷头基本技术方案为:包括底部呈渐缩圆锥状的空心外壳,所述外壳的底端具有带中心锥孔的转子底座,所述外壳的上端固定伸入其中的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下部具有侧向旋流孔的驱动端盖,所述驱动端盖的底端具有渐缩的锥台,所述外壳内装有呈旋转体的转子,所述转子具有底段缩径的中心通孔,以及与所述锥台的锥面贴合的上旋转面、与所述外壳内壁接触的中段旋转面,和约束于所述转子底座锥孔的球冠面。
当高压水从管接头进入后,经过驱动端盖的侧向旋流孔使转子在绕锥台中心公转的同时,还绕自身轴线自转,水流形成公转锥和自转锥复合而成的射流,从而实现了清洗面积大且射流能量大,解决了以往这二者不能兼顾的难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完善有:
所述中心锥孔由上部的上大下小进液锥和下部的上小下大喷液锥构成;
所述转子的外部由与锥台的锥面贴合的上旋转面、与外壳内壁接触的中段旋转面、约束于转子底座锥孔的球冠面,以及其相互之间的过渡连接段构成;
所述进液锥与喷液锥交接处形成与转子球冠面的球铰结构。
所述中段旋转面由锥度较大的上圆锥面和锥度较小的下圆锥面构成。
所述上圆锥面和下圆锥面的交接处与外壳内壁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127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