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常温厌氧发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67367.7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594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高凤芹;杨富裕;张晓庆;万其号;吴春会;孙娟娟;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C12M1/107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杨欢 |
地址: | 02100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单元 发酵气体 发酵瓶 三通管 导管 量筒 本实用新型 密封橡胶塞 常温厌氧 成分测试 端口连接 发酵装置 体积测试 发酵液 针头 开口 饱和食盐水 气相色谱仪 导管连接 化学仪器 盛水容器 连接口 上端 倒立 侧端 监测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实验室用化学仪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常温厌氧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瓶;发酵瓶下侧端设有连接口与发酵液测试单元连接;发酵瓶上端设有开口与发酵气体测试单元连接;发酵气体测试单元包括气体成分测试单元以及气体体积测试单元;气体成分测试单元包括设置在开口内的密封橡胶塞、设置在密封橡胶塞内的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二导管连接的第二三通管、与第二三通管的第二端口连接的针头以及与针头连接的气相色谱仪;气体体积测试单元包括与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口连接第三导管;第三导管的另一端深入到盛满饱和食盐水的倒立的量筒底部;量筒放置于盛水容器中。本实用新型能够同时满足发酵液、发酵气体的成分以及体积的随时监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实验室用化学仪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常温厌氧发酵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化石能源紧张,已对许多国家政治、经济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每年约为130×108t(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占80%以上,致使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正面临枯竭。同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排放的SO2和CO2已严重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与生态危机,节能降耗、开发利用清洁的可再生新能源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生物质能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沼气是生物质能源中较具开发前景的一类可再生能源。沼气作为一种便于运输,用途广泛(加热、动力,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点,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对我国新农村的发展建设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以木质纤维素如秸秆、稻草及草本能源植物等为原料高效生产沼气并逐渐产业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机理问题和技术瓶颈。如木质纤维素高效降解技术及机理研究;高效低成本沼气发酵工艺的优化与控制;高效、低成本菌种的开发和利用;木质纤维素原料发酵产沼气过程中微生物种群演替、结构和相互关系及重要功能基因的开发利用;微生物利用植物细胞壁的机理等。因此,高效利用木质纤维素原料产沼气,还必须加强相关机理和技术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产气量低,甲烷含量低及效率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动态监测和液体成分实时分析就成为评价试验结果的必要指标。但由于沼气生产过程发酵体系的甲烷菌是一种严格厌氧菌,氧气对甲烷菌的影响是致命的,一旦接触到空气,整个发酵体系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发酵停止,难以达到最终的研究目的。因此,设计一种常温厌氧发酵装置解决以上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常温厌氧发酵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常温厌氧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瓶;所述的发酵瓶下侧端设有连接口与发酵液测试单元连接;所述的发酵瓶上端设有开口与发酵气体测试单元连接;
所述的发酵液测试单元包括顺序连接的注射器、第一三通管、第一导管以及连接口;
所述的发酵气体测试单元包括气体体积测试单元以及气体成分测试单元;所述的气体成分测试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的开口内的密封橡胶塞、设置在所述的密封橡胶塞内的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二导管连接的第二三通管、与所述的第二三通管的第二端口连接的针头以及与所述的针头连接的气相色谱仪;所述的气体体积测试单元包括与所述的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口连接第三导管;所述的第三导管的另一端深入到盛满饱和食盐水的倒立的量筒底部;所述的量筒放置于盛水容器中。
所述的第一导管为软质导管且其上设置有止血夹。
所述的第二导管为硬质导管。
所述的第三导管为软质导管。
所述的密封橡胶塞中心位置设置有十字切纹,且环周壁设有开口向下的环形挡片。
所述的发酵瓶为500ml下侧端设有连接口的抽滤瓶;所述的第一三通管及第二三通管均为医用三通管;所述的注射器为一次性5ml注射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673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