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套冗余设计全电子引信测试仪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66832.5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156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周孟哲;周伟;李东杰;安晓伟;沈德璋;毛维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2C21/00 | 分类号: | F42C2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沈强 |
地址: | 621054***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信 双套 电压转换器 电连接 继电器 连接器 冗余设计 单片机 全电子 指示灯 驱动电路 测试仪 内部功能模块 本实用新型 故障定位 检测结果 完备性 检测 测试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套冗余设计全电子引信测试仪,该方案包括有AC‑DC电源、电压转换器、单片机、指示灯、第一CPLD、第二CPLD、驱动电路、连接器和继电器;单片机分别与第一CPLD、第二CPLD、电压转换器、连接器、继电器和指示灯电连接;AC‑DC电源与电压转换器和继电器电连接;电压转换器分别与第一CPLD、第二CPLD以及单片机电连接;驱动电路分别与第一CPLD、第二CPLD以及连接器电连接。该方案既能够对引信内部的双套功能模块分别检测,也可以对双套功能模块同时检测,保证了对双套冗余设计的全电子引信测试的完备性,同时根据检测结果,便于对内部功能模块有故障的引信进行初步故障定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引信检测领域,尤其是一种双套冗余设计全电子引信测试仪。
背景技术
引信是导弹武器系统上的引爆装置,是整个武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目标、战斗部以及作战的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引信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为了保证引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引信内部的功能模块可采用双套备份的冗余设计,这种双套冗余设计可以保证当引信的其中一套功能模块发生故障时,引信依然可以正常工作。引信测试装置是评价引信性能的重要工具,其测试结果能直接反应引信质量的优劣。对于采用双套备份冗余设计的全电子引信,能够完备的测试引信的性能显得极为重要。
2013年,《探测与控制学报》第35卷第3期发表的《引信电子安全系统片上可编程测试仪通用性技术》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引信电子安全系统片上可编程测试仪,其中,1.2节提到:“电子安全系统测试仪采用‘一键+指示灯’方式,可以完成自检、检定和对引信功能的检验,进行合格判断并自动存储检测数据;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存储器和对外接口,实现与外部计算机的信息交换和检测控制。测试仪完成模拟引信控制系统对引信的系统供电、解除保险、保险复位、提供触发信号的功能,并测试其各种工作状态的程序动作、状态参数和输出数据,具备测量引信并自动给出引信正常与否的判断结果。”并展示了基于单片机的引信电子安全系统可编程测试仪的原理示意图。
结合基于单片机的引信电子安全系统可编程测试仪的原理示意图,可见,目前全电子引信测试仪在测试引信过程中,无论测试的是哪种类型的引信,在提供解保和复位信号时,只提供一组解保和复位信号。
如果全电子引信测试仪只能提供一组解保和复位信号,那么对于双套冗余设计的全电子引信,在发送解保信号和复位信号时,引信内部的双套功能模块均同时接收信号、返回回告信号,如果内部功能模块有故障,全电子引信测试仪提供的引信检测结果只能显示被测引信不正常,不能对引信的故障功能模块进行初步定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套冗余设计全电子引信测试仪。该方案既能够对引信内部的双套功能模块分别检测,也可以对双套功能模块同时检测,保证了对双套冗余设计的全电子引信测试的完备性,同时根据检测结果,便于对内部功能模块有故障的引信进行初步故障定位。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
一种双套冗余设计全电子引信测试仪,包括有AC-DC电源、电压转换器、单片机、指示灯、第一CPLD、第二CPLD、驱动电路、连接器和继电器;单片机分别与第一CPLD、第二CPLD、电压转换器、连接器、继电器和指示灯电连接;AC-DC电源与电压转换器和继电器电连接;电压转换器分别与第一CPLD、第二CPLD以及单片机电连接;驱动电路分别与第一CPLD、第二CPLD以及连接器电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单片机与复位电路电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单片机与铁电存储器电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单片机与晶振电连接。
一种双套冗余设计全电子引信测试仪的测试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a、通过测试线缆将待测引信与测试仪上的连接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668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