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引擎盖铰链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61213.7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262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宗礼;徐丹丹;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D7/00 | 分类号: | E05D7/00;E05D11/00;B60R2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铰链上片 活塞杆 引擎盖铰链 触发器 引擎盖 本实用新型 铰链下片 连接支架 伸出状态 限位结构 壳体 壳体活动连接 顶出 偏离 体内 伸出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引擎盖铰链及车辆,该引擎盖铰链包括用于与引擎盖连接的铰链上片、以及与所述铰链上片连接的铰链下片,所述铰链下片上设置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有触发器,所述触发器包括壳体和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内,其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并朝向所述铰链上片延伸,所述铰链上片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活塞杆偏离所述铰链上片的限位结构,所述活塞杆处于伸出状态时,所述活塞杆与所述铰链上片的内侧接触。实施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铰链上片上设置限位结构,使触发器内的活塞杆处于伸出状态时与铰链上片的内侧接触,从而将铰链上片顶出,使引擎盖的后端主动升起,实现保护行人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擎盖铰链及车辆。
背景技术
行人直接暴露于各种交通环境中,在交通事故中因为没有防护措施,在事故碰撞过程中直接与硬度较大的保险杠、引擎盖、挡风玻璃及地面等相撞,很容易造成重伤或直接死亡。行人碰撞事故中,下肢往往是和汽车直接碰撞的身体部位,而行人的头部和引擎盖下的坚硬部件或挡风玻璃的碰撞会造成致命伤,因此头部伤害是行人-车辆碰撞死亡的主要因素。行人保护的重点是在人-车碰撞中减少或避免对行人的头部伤害,因此主动式引擎盖的设计研究成为一种趋势。
现有的行人头部碰撞保护方法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种是通过结构上的优化,解决引擎盖刚度与抗凹性之间的矛盾,既能满足行人保护又能满足引擎盖抗凹性的要求;另一种是对汽车引擎盖进行改装,使得汽车在碰撞过程中主动升起引擎盖,保护行人不受致命伤害。机械式引擎盖举升系统由于可重复操作,且在作用时不会带来额外的能量,所以现在对于此类主动式罩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现有的实现引擎盖主动升起的引擎盖铰链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与引擎盖连接的铰链上片1′、以及与铰链上片1′连接的铰链下片2′,铰链下片2′上设置有连接支架21′,连接支架21′上设置有带火药的触发器3′,触发器3′内设置有活塞杆,当发生碰撞时,活塞杆受到触发器3′内的火药的冲力朝向铰链上片1′伸出,使活塞杆将铰链上片1′顶出,使引擎盖的后端升起,从而使引擎盖与引擎盖下的坚硬部件产生一定距离,防止头部直接与引擎盖下的坚硬部件发生碰撞。然而,由于连接支架21′受到触发器3′的冲力时,会向下弯曲变形,使触发器3′的底部向靠近铰链下片2′方向移动,触发器3′的顶部向远离铰链上片1′方向移动,导致触发器3′内的活塞杆无法将铰链上片1′顶出,不能主动升起引擎盖,无法实现保护行人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擎盖铰链及车辆,防止触发器发生偏移,不能主动升起引擎盖,无法实现保护行人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引擎盖铰链,包括用于与引擎盖连接的铰链上片、以及与所述铰链上片连接的铰链下片,所述铰链下片上设置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有触发器,所述触发器包括壳体和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内,其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并朝向所述铰链上片延伸,所述铰链上片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活塞杆偏离所述铰链上片的限位结构,所述活塞杆处于伸出状态时,所述活塞杆与所述铰链上片的内侧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铰链上片的内侧上的凹台,所述凹台朝向所述触发器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凹台包括底板和两个侧板,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两个侧板与所述铰链上片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和所述两个侧板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凹台由所述铰链上片通过冲压工艺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铰链上片的边缘上的挡板,所述挡板朝向所述触发器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引擎盖铰链还包括铰链中片,所述铰链中片的一端与所述铰链上片铆接,所述铰链中片的另一端与所述铰链下片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612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前格栅的充电口开启机构
- 下一篇:一种位置可调节的合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