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利用磁珠控制DNA在固态纳米孔测序实验中扩散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56645.9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922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叶佳佳;黄鑫;孙海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罗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针 磁珠 磁场 液池 本实用新型 固态纳米 控制液 测序 磁镊 移动 通电 操作台 显微镜镜头 扩散 微操作器 移动轨迹 显微镜 对准 释放 吸引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磁珠控制DNA在固态纳米孔测序实验中扩散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磁镊系统,所述磁镊系统包括操作台、显微镜、磁针和控制磁针移动轨迹的微操作器,所述操作台上设有液池,显微镜镜头对准所述液池,磁针在靠近其尖端的位置设有线圈,通电之后会在液池范围内产生磁场,通过移动磁针调节磁场的位置,进而控制液池中磁珠的移动。本实用新型通过通电产生磁场的磁针控制液池中的磁珠移动,对磁珠的吸引释放自如,通过调节电流大小即可方便地调整磁场大小,操作方便,易于实现,且控制精准,使用效果好,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医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磁珠控制DNA在固态纳米孔测序实验中扩散的装置。
背景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不仅为遗传信息的揭示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而且在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应用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1977年第一代测序技术问世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基础上,以单分子测序为特点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应运而生。纳米孔测序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基因测序的技术之一,它不仅有可能将目前的DNA序列分析的成本大大降低,分析速度大大提高,还将推进基于基因组技术的个性化医学向现实迈进一步,从而引起医学界的一次变革。固态纳米孔测序技术作为新兴的第四代DNA测序技术,具有低成本、高读长、易集成的特点,在成本、速度等方面有着十分巨大的优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磁珠控制DNA在固态纳米孔测序实验中扩散的装置,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利用磁珠控制DNA在固态纳米孔测序实验中扩散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磁镊系统,所述磁镊系统包括操作台、显微镜、磁针和控制磁针移动轨迹的微操作器,所述操作台上设有液池,显微镜镜头对准所述液池,磁针在靠近其尖端的位置设有线圈,通电之后会在液池范围内产生磁场,通过移动磁针调节磁场的位置,进而控制液池中磁珠的移动。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或优选的方案还包括:
所述磁针直径为2mm,尖端所在的锥体高度为7mm,线圈绕制在距离所述锥体10mm以内的范围。
常规实验中,磁针一般仅控制一个或几个磁珠,故所述锥体尖端的直径必须与磁珠在同一数量级,所述尖端的直径为10μm左右。
所述线圈采用直径0.04mm的细漆包线在磁针上重复绕制而成,绕制的匝数为500,总电阻为50Ω,细漆包线的两端则与直径为0.2mm的漆包线连接,向线圈施加的电流为60mA。
所述磁针采用1j85合金棒制成,即含镍量为85%的铁镍软磁材料,制成的磁针具有低矫顽力和高磁化率,易于磁化也易于退磁。
所述液池由设有通孔的PMMA板贴在玻片上构成。作为优选,PMMA板的厚度设为2mm,通孔的直径设为20mm。
所述PMMA板与载玻片的贴合面在通孔周围涂抹有真空润滑脂。
所述磁镊系统设有双磁针,通过双磁针控制磁珠的运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通电产生磁场的磁针控制液池中的磁珠移动,对磁珠的吸引释放自如,通过调节电流大小即可方便地调整磁场大小,操作方便,易于实现,且控制精准,使用效果好,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示意图;
图2为液池结构示意图;
图3为磁针与液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磁珠在单磁场中的运动;
图4(a)为磁针在溶液中静置的状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罗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罗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566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