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虾背切割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31946.6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787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田野;佟海亮;佟海磊;方少辉;马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浩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2C29/02 | 分类号: | A22C29/0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王子龙 |
地址: | 030006 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盘刀 虾背 虾线 切割设备 凸凹结构 切割 推拉座 放置位 剖切 虾身 底座 本实用新型 周向边缘 转动设置 转动轴线 侧面 摆动 拨出 凸凹 打碎 对虾 回转 垂直 外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虾背切割设备。虾背切割设备包括底座和转动设置在底座上的圆盘刀,圆盘刀的周向边缘具有剖切刃,圆盘刀的侧面上设有在周向上呈凸凹布置的凸凹结构,凸凹结构形成用于将虾线拨出的拨离结构,虾背切割设备还包括垂直于圆盘刀的转动轴线导向设置的推拉座,推拉座上设有与圆盘刀对应的虾放置位。圆盘刀的剖切刃可以将虾背切割开,同时圆盘刀侧面上的凸凹结构可以将虾线打碎并拨离虾身,并随着圆盘刀的回转将虾线清理至虾身的外部,将虾背切割与虾线清理作业同时完成,提高了对虾的清理效率,并且推拉座在虾背切割与虾线清理的过程中,虾被固定在虾放置位上,避免虾在圆盘刀的径向方向上产生摆动,保证虾背的切割深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虾背切割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水产品加工行业对于虾进行切割虾背加工时,通常是采用人工手工劳作的方法进行,这种操作方法导致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同时工人也容易被虾壳刺伤。
授权公告号为CN2728244Y,授权公告日为2005.09.2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虾割背机,该虾割背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电动机,电动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有圆盘刀与主动胶轮,主动胶轮上摩擦接触连接有从动胶轮。
上述的虾割背机在使用时,虾从主动胶轮与从动胶轮上方的进料孔垂直落下,虾背朝着圆盘刀的方向,虾在主动胶轮与从动胶轮之间的沟槽中被导正与夹紧,圆盘刀将虾背切开。但是由于圆盘刀上仅具有切割虾背的剖切刃,剖切刃仅能实现切割虾背的功能,无法去除虾线。另外由于虾是靠重力自由下落,在圆盘刀切割虾背时,虾背与圆盘刀接触的部位处于自由状态,虾背会在圆盘刀的作用下在圆盘刀的径向方向上产生摆动,无法保证虾背的切割深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切割虾背的同时拨离虾线并将虾固定住以保证虾背的切割深度的虾背切割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虾背切割设备的技术方案为:
方案1:一种虾背切割设备,包括底座和转动设置在底座上的圆盘刀,所述圆盘刀的周向边缘具有用于将虾背剖切开的剖切刃,圆盘刀的侧面上设有在周向上呈凸凹布置的凸凹结构,所述凸凹结构形成用于将虾线拨出的拨离结构,虾背切割设备还包括垂直于圆盘刀的转动轴线导向设置的推拉座,所述推拉座上设有与圆盘刀对应的供虾定位放置的虾放置位。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圆盘刀的剖切刃可以将虾背切割开,同时随着圆盘刀的转动,圆盘刀侧面上的凸凹结构可以将虾线打碎并拨离虾身,并随着圆盘刀的回转将虾线清理至虾身的外部,将虾背切割与虾线清理作业同时完成,提高了对虾的清理效率,并且推拉座在虾背切割与虾线清理的过程中,虾被固定在虾放置位上,避免虾在圆盘刀的径向方向上产生摆动,保证虾背的切割深度。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虾背切割设备,所述圆盘刀的侧面上沿周向均布有从圆盘刀的回转中心向边缘发散的凹槽,所述凸凹结构由凹槽和圆盘刀的位于相邻凹槽之间的部分形成。在圆盘刀的侧面上设置凹槽,可以使凹槽之间的部分凸出于圆盘刀的侧面,增加凸凹结构与虾身的摩擦力。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虾背切割设备,所述凹槽靠近圆盘刀边缘的部分向逆向圆盘刀的回转方向的一侧偏转,凹槽使得圆盘刀的位于相邻凹槽之间的部分具有逆向圆盘刀的回转方向的尖角部和朝向圆盘刀的回转方向的钝角部。凹槽靠近圆盘刀边缘的部分向逆向圆盘刀的回转方向的一侧偏转,可以减小圆盘刀在回转时受到的摩擦阻力。
方案4:根据方案2所述的虾背切割设备,圆盘刀的位于相邻凹槽之间的部分的表面为从圆盘刀的回转中心向边缘延伸的波纹结构。波纹结构可以对虾身在竖直方向上起到摩擦效果,便于将虾线清理出虾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浩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西浩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319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