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化学教学用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19273.2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414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好茵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好茵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4/02;B01J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300 福建省泉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装置本体 伺服电机 转轴 本实用新型 电动液压杆 反应装置 化学教学 支撑杆 毛刷 过氧化氢溶液 支撑杆安装 二氧化锰 内部设置 前侧位置 下方位置 固定杆 位置处 左支架 侧壁 底端 套接 底座 转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化学教学用反应装置,包括底座和第二支撑杆,所述固定杆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二支撑杆安装在反应装置本体的内部靠近第二转轴一端位置处,且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套接有毛刷,所述顶板的底端靠近第一转轴前侧位置处设置有电动液压杆,所述左支架的侧壁靠近第一转轴下方位置处设置有第二伺服电机。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伺服电机和毛刷,能便于使用者加快反应装置本体内部的反应速率,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设置电动液压杆,能便于使用者将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注入反应装置本体内部进行使用,设置第二伺服电机,能便于使用者对二氧化锰箱进行转动,从而便于反应装置本体内部进行反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化学教学用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化学反应是指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分子的过程,称为化学反应,在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物等,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反应是否生成新的分子,通过反应装置可以帮助学生和老师做出相关的化学实验,从而对实验结果做出记录和学习。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反应装置结构复杂,且功能单一,没有设置第一伺服电机和毛刷,不能便于使用者加快反应装置本体内部的反应速率,没有设置电动液压杆,不能便于使用者将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注入反应装置本体内部进行使用,没有设置第二伺服电机,不能便于使用者对二氧化锰箱进行转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化学教学用反应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没有设置第一伺服电机和毛刷,不能便于使用者加快反应装置本体内部的反应速率,没有设置电动液压杆,不能便于使用者将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注入反应装置本体内部进行使用,没有设置第二伺服电机,不能便于使用者对二氧化锰箱进行转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化学教学用反应装置,包括底座和第二支撑杆,所述底座的底端设置有防滑垫,且底座的顶端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底座的顶端靠近固定杆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左支架,且底座的顶端靠近固定杆另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右支架,所述固定杆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伺服电机,且固定杆的顶端设置有反应装置本体,所述反应装置本体的内部靠近第一伺服电机顶端位置处套接有第二转轴,且反应装置本体的顶端设置有漏斗,所述第二支撑杆安装在反应装置本体的内部靠近第二转轴一端位置处,且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套接有毛刷,所述右支架的顶端设置有顶板,且右支架与左支架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顶板的顶端设置有过氧化氢箱,且顶板的顶端靠近过氧化氢箱一侧位置处设置有PLC控制器,所述顶板的底端靠近第一转轴前侧位置处设置有电动液压杆,且顶板的一端设置有管道,所述电动液压杆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外部靠近右支架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储液筒,所述储液筒与过氧化氢箱的连接处设置有管道,所述第一转轴的外部套接有上皮带轮,且第一转轴的外部靠近上皮带轮一侧位置处套接有二氧化锰箱,所述左支架的侧壁靠近第一转轴下方位置处设置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一端套接有下皮带轮,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和电动液压杆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上对应第二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和电动液压杆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反应装置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管,固定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气球,且固定管的顶端嵌入设置有第一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储液筒与反应装置本体通过连接管固定连接,且储液筒的前表面设置有刻度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二氧化锰箱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且二氧化锰箱与第一转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管道的一侧嵌入设置有第二阀门,且管道为聚四氟乙烯材质的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好茵,未经陈好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192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D-二聚体和FDP复合质控品的制备装置
- 下一篇:用气流进行搅拌的反应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