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悬浮式河湖智能增氧及在线监测一体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95980.2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981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胡刚;于建华;嵩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亚科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G01N3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舱 浮筒 导气管 曝气管 曝气头 连通 本实用新型 水质传感器 一体化装置 压缩空气 在线监测 第一端 悬浮式 河湖 增氧 压缩空气气源 纯氧 水质 充氧效率 纯氧流量 纯氧气源 反馈数据 水体表面 智能 内嵌 氧气 漂浮 监测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浮式河湖智能增氧及在线监测一体化装置,包括混合舱、浮筒、曝气管和曝气头;浮筒的上部设有凹槽,混合舱内嵌于凹槽内,混合舱的顶部设有压缩空气气源接口和纯氧气源接口;浮筒内穿设有导气管,导气管的第一端与混合舱连通,导气管的第二端与曝气管的第一端连通,曝气头与曝气管的第二端连通;曝气头上设有水质传感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混合舱,使压缩空气与纯氧在混合舱内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气流经导气管与曝气管进入曝气头,提高充氧效率;通过设置浮筒使其漂浮在水体表面;通过在曝气头上设置水质传感器对水质进行监测,并根据其反馈数据,调节压缩空气和纯氧流量,改变气流中的氧气含量,适应不同水质的改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的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浮式河湖智能增氧及在线监测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湖泊水库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同时湖泊水库水体污染主要有藻类、沉积物和溶解氧三个问题。目前在水资源及水景观治理中,曝气充氧设备是不可或缺的。它可持续为湖库进行曝气充氧,提高湖库水体溶解氧含量,可以有效改善水质状况。
目前的曝气充氧设备主要通过电机驱动空心轴而将空气从空心轴吸入,并经过空心轴下端的圆盘形曝气器进入水体进行充氧。但上述曝气充氧设备存在以下缺陷:仅仅具有单一的曝气功能,不具有混合功能,从而使其充氧效率受到制约;同时,对不同水质改善需求的适应性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悬浮式河湖智能增氧及在线监测一体化装置,充氧效率高,并对水质进行监测。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浮式河湖智能增氧及在线监测一体化装置,包括混合舱、浮筒、曝气管和曝气头;其中,所述浮筒的上部设有凹槽,所述混合舱内嵌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混合舱的顶部设有压缩空气气源接口和纯氧气源接口;所述浮筒内穿设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混合舱连通,所述导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曝气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曝气头与曝气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曝气头上设有水质传感器。
其中,所述浮筒的顶面设有第一法兰,所述混合舱通过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浮筒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导气管的第二端设有第二法兰,所述曝气管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法兰与所述导气管连通。
其中,所述导气管与所述浮筒为一体结构,且所述导气管的第二端开口设于所述浮筒的底面上。
其中,所述浮筒为圆柱形结构。
其中,所述曝气管的第二端通过卡盘与所述曝气头连接。
其中,所述曝气头包括曝气主管与多个曝气支管,所述曝气主管与所述曝气管连通,所述曝气支管通过分流管与所述曝气主管连通,所述曝气支管上设有曝气孔。
其中,所述曝气支管的顶面设有第一曝气孔,所述曝气支管的底面设有第二曝气孔,且所述第一曝气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曝气孔的孔径。
其中,所述曝气主管的底部设有第三曝气孔。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浮式河湖智能增氧及在线监测一体化装置,通过设置浮筒使其漂浮在水体表面;通过在混合舱的顶面设置压缩空气气源接口和纯氧气源接口,使压缩空气与纯氧在混合舱内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气流经导气管与曝气管进入曝气头,提高了充氧效率。通过在曝气头上设置水质传感器对水质进行监测,并根据反馈数据调节压缩空气与纯氧的流量,改变混合气流中的氧气含量,进而适应不同水质的改善需求。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亚科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华亚科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959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