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管除锈装置的酸雾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67837.2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782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奚文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亿富泰特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68 |
代理公司: | 南京源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0 | 代理人: | 吴丽娜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装置 中和装置 钢管除锈装置 酸雾回收系统 酸雾 回收装置 碱液装置 中和 本实用新型 鼓风装置 挤液装置 处理液 碱液 送风 挤压 存储 挤出 回收 引入 吸收 恢复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管除锈装置的酸雾回收系统,包括中和装置(1)、碱液装置(2)以及回收装置(3),其中所述碱液装置用于向所述中和装置(1)中输入碱液,所述中和装置(1)用于中和吸收到的酸雾,所述回收装置(3)用于存储所述中和装置(1)处理后的处理液。本装置在将酸雾引入到吸附装置中和后,能够通过挤液装置将吸附装置中的液体挤出,能够进行快速回收,同时鼓风装置能够给吸附装置送风,将吸附装置恢复到挤压前的状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系统,具体设计一种酸雾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钢管除锈一般通过盐酸进行,由于酸成为除锈工序中不可缺少的原料,而在使用酸的过程中,就避免不了产生酸雾,而这些酸雾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损害,而现有的一些除酸装置,吸附效率较慢,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业生产需要。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钢管除锈装置的酸雾回收系统,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管除锈装置的酸雾回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钢管除锈装置的酸雾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和装置(1)、碱液装置(2)以及回收装置(3),其中所述碱液装置用于向所述中和装置(1)中输入碱液,所述中和装置(1)用于中和吸收到的酸雾,所述回收装置(3)用于存储所述中和装置(1)处理后的处理液;
所述碱液装置(2)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加液管(21),所述碱液装置(2)底部设置有引碱管(22),所述引碱管(22)延伸至所述中和装置(1)内;
所述中和装置(1)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吸附装置(16),所述吸附装置(16)为海绵,所述引碱管(22)延伸至所述吸附装置(16)内部,所述引碱管(22)位于所述吸附装置(16)中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吸附装置(16)内部设置有多个引流槽(161),所述引流槽(161)均对应所述通孔;
还包括一挤液装置,所述挤液装置设置在所述中和装置(1)内位于所述吸附装置(16)的两侧,所述挤液装置包括直线齿轮(11)、直线电机(12)、液压气缸(13)、驱动杆(14)、滚轮(15),其中所述直线齿轮(11)竖直设置,所述直线电机(12)设置在所述直线齿轮(11)上,所述液压气缸(13)设置在所述直线齿轮(11)上,所述液压气缸(13)固定设置在所述直线电机(12)上并朝向所述吸附装置(16),所述液压气缸(13)的驱动杆(14)上设置有滚轮(15)。
进一步的,所述引碱管(22)上位于所述中和装置(1)和碱液装置(2)之间设置有第一电磁阀(221);所述引碱管(22)位于所述第一电磁阀(221)和中和装置(1)之间还连接有引风管(41),所述引风管(41)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411),所述引风管(41)端部连接有鼓风装置(4)。
进一步的,所述碱液装置(2)底部设置有回收管(31),所述回收管(31)连接所述回收装置(3),所述回收管(31)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311)。
进一步的,所述回收装置(3)上还设置有出液口(32)。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装置在将酸雾引入到吸附装置中和后,能够通过挤液装置将吸附装置中的液体挤出,能够进行快速回收,同时鼓风装置能够给吸附装置送风,将吸附装置恢复到挤压前的状态。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亿富泰特钢有限公司,未经常州亿富泰特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678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