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相组合式互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57114.4 | 申请日: | 201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028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辉;王华;朱小华;邓万彬;程元齐;吴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明正变电设备有限公司;江西明正科技协同创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32 | 分类号: | H01F27/32;H01F27/40;H01F27/02;H01F27/28;H01F38/20 |
代理公司: | 苏州润桐嘉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61 | 代理人: | 赵丽丽 |
地址: | 344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相 组合式 互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互感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三相组合式互感器。
背景技术
组合互感器实际上就是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组合,用于计量电业局收费用,表为电业局免费挂,可以是一个电压互感器和一个电流互感器的组合,用于测量单相功率;可以是两个电压互感器和两个电流互感器的组合,用于在三相三线制中按两瓦计法测量三相功率;也可以是三个电压互感器和三个电流互感器的组合,用于三相电测量,接变压器时,组合时互感器电压端子与变压器输出并联,变压器电流线穿过组合式互感器。
但现有的三相组合式互感器在提动互感器时可能会有触电的现象,同时当互感器发生损坏时也不能发出报警,可能会对旁人造成伤害,也不能自动调节互感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所以,如何设计一种三相组合式互感器,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相组合式互感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相组合式互感器,包括互感器绝缘外壳和底座横杆,所述互感器绝缘外壳与底座横杆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互感器绝缘外壳的表面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与互感器绝缘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凹槽的内部设有若干个输出端口,且所述输出端口与凹槽垂直设置,并呈“一”字均匀分布,所述互感器绝缘外壳的表面设有报警器,且所述报警器与互感器绝缘外壳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并与输出端口电性连接,所述互感器绝缘外壳的内壁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与互感器绝缘外壳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并与输出端口电性连接,所述互感器绝缘外壳的一侧设有排风挡板,且所述排风挡板与互感器绝缘外壳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排风挡板的底部设有显示屏,且所述显示屏与互感器绝缘外壳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并分别与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互感器绝缘外壳的顶部对称设有支撑架,且所述支撑架与互感器绝缘外壳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设有固定横板,且所述固定横板与支撑架焊接,所述互感器绝缘外壳的顶部设有输入端口,且所述输入端口与互感器绝缘外壳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并与输出端口电性连接,所述输出端口的一侧对称设有导电板,且所述导电板与输出端口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传感器型号具体为MFT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型号具体为ST1906湿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板的表面设有贯穿孔,且所述贯穿孔贯穿导电板。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板的一侧设有固定螺杆,且所述固定螺杆与导电板垂直设置,并与导电板通过螺纹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横板的表面设有绝缘垫,且所述绝缘垫与固定横板通过强力胶粘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三相组合式互感器,在固定横板的底部安装了绝缘垫,可以有效的防止触电,同时也可以通过显示屏很客观的观察到互感器绝缘外壳内部湿度和温度的数值,因为这些数据会影响到互感器的使用寿命,在使用时应该尽量注意湿度和温度,当互感器发生故障时则会启动报警器,这样就可以避免路人接触互感器发生触电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输出端口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互感器绝缘外壳;2-凹槽;3-输出端口;4-底座横杆;5-报警器;6-排风挡板;7-显示屏;8-支撑架;9-固定横板;10-输入端口;11-绝缘垫;12-温度传感器;13-湿度传感器;14-导电板;15-贯穿孔;16-固定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明正变电设备有限公司;江西明正科技协同创新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明正变电设备有限公司;江西明正科技协同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571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