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54357.2 | 申请日: | 2017-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629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祁涛;何福江;夏维学;郭瑞;何智磊;赵久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3/02;E03F5/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0 | 代理人: | 杨海燕 |
地址: | 61008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道路 雨水 收集 系统 |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涉及城市淡水资源再利用领域,尤其是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它包括车行道径流系统、人行道渗水系统和汇流系统,其关键技术在于车行道径流系统是在车行道两侧布置雨水口,在车行道地表下设置横向排水管和纵向排水管连接各雨水口;人行道渗水系统包括人行道上的透水面层,在人行道上的透水面层中沿人行道通长埋置纵向渗管与雨水口连接;汇流系统是在综合管廊内通长布置排水管道,排水管道通过引入管道与雨水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将城市道路路面及人行道中的雨水进入到综合管廊内,再由综合管廊汇流、收集,可有效避免城市道路雨水的散排,就地消纳大量的降雨,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技术领域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涉及城市淡水资源再利用领域,尤其是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全世界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对于缺水问题,我们在为城市淡水资源大兴引水工程的时候,丰富的雨水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白白流走。“留住雨水”和利用雨水缓解城市淡水紧缺的压力,保护和恢复水环境,对修补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城市道路排水常规做法是采用直埋管道的方式,路面雨水汇集至排水管道后直接流排。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一般为区域规划,为保证排水畅通,管道埋深较大,后期维护极为不便,需要耗费大量机械人力资源等,且受限空间作业危险性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针对以上不足而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以解决城市淡水资源稀缺以及“拉链马路”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
它包括车行道径流系统、人行道渗水系统和汇流系统,其关键技术在于车行道径流系统是在车行道两侧布置雨水口,在车行道地表下设置横向排水管和纵向排水管连接各雨水口;人行道渗水系统包括人行道上的透水面层,在人行道上的透水面层中沿人行道通长埋置纵向渗管,纵向渗管通过弯管与雨水口连接;汇流系统包括综合管廊,在综合管廊内通长布置排水管道,排水管道通过引入管道与雨水口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合“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理念,将城市道路路面及人行道中的雨水通过地表径流、下渗等方式进入到综合管廊内,再由综合管廊汇流、收集,可有效避免城市道路雨水的散排,就地消纳大量的降雨,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2、收集的雨水可直接用于城市景观水体或经过适当处理后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实现自然资源再利用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雨污合流的情况,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3、人行道内渗管采用外包渗水土工布,引入管道进水端设排污网,可有效分离汇集雨水中的杂物,提高收集雨水质量。
4、采用综合管廊汇流的方式,便于后期检修维护,有效避免“拉链马路”的出现,减少了受限空间作业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横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是对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进一步说明,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类似技术均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543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