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水的内窥镜热极导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46016.0 | 申请日: | 2017-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644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龚爱华;邱立强;柳全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8/14 | 分类号: | A61B18/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企鸿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7 | 代理人: | 郭鸿雁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航空插头 不锈钢管 弹簧管 钢帽 热极头 管身 内窥镜 计时芯片 加热芯片 热极导管 插针 防水 密封圈 高温导线焊接 本实用新型 防水特性 刚性连接 焊接固定 依次连接 焊接处 焊接端 热缩管 锻压 箍紧 内腔 热极 热缩 钽环 焊接 并用 防护 外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水的内窥镜热极导管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热极头、管身、航空插头端;热极头包括外部的钢帽和设置在钢帽内腔的加热芯片;所述航空插头端包括航空插头和计时芯片;所述弹簧管的另一端与航空插头连接;计时芯片焊接在航空插头插针上,加热芯片通过高温导线焊接在航空插头插针上。所述管身包括弹簧管、不锈钢管和PTFE热缩管;所述钢帽与弹簧管的一端采用不锈钢管焊接固定;保证热极头与管身的刚性连接;弹簧管与不锈钢管焊接处套装“○”型密封圈;并用PTFE热缩管包覆,不锈钢管与钢帽焊接端,用钽环锻压箍紧。进一步增强了该热极结构的防水特性,提高了产品的防护等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窥镜热极导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水的内窥镜热极导管结构。
背景技术
医疗器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微创治疗观念的日益深入,一次又一次将内镜下治疗水平推向新的高度。热极技术作为最早出现的内镜下治疗技术之一,二十余年来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中。内镜热极治疗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由工作主机向热极导管的热极头提供低压直流电,使之发热至预先设置的有效高温。当热极头接触或压迫病灶时,通过热传导使被治疗的靶组织快速升温,产生热凝、烧灼或气化,达到即时止血或消除隆起性微小病灶的治疗目的。
现在常用的内镜热极治疗系统热极导管结构,钢帽与管身采用压接方式,在清洗时有浸水的风险,进水后容易造成加热芯片性能不稳定,出现加热温度不受控制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容易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基于一种具有较好的防水性、安全性的内窥镜热极导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所述的技术缺陷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水的内窥镜热极导管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热极头(1)、管身(2)、航空插头端(3);所述热极头(1)包括外部的钢帽(10)和设置在钢帽内腔的加热芯片(8);所述管身(2)包括弹簧管(4)、不锈钢管(11);所述钢帽(10)与弹簧管(4)的一端通过不锈钢管(11)焊接固定;所述航空插头端包括航空插头(13)和计时芯片;所述弹簧管(4)的另一端与航空插头(13)连接;;所述计时芯片位于航空插头(13)内腔;计时芯片焊接在航空插头(13)的插针上,加热芯片(8)通过高温导线(5)焊接在航空插头(13)的插针上。
优选的,所述弹簧管(4)与不锈钢管(11)焊接处套装“○”型密封圈(7)。
优选的,所述弹簧管(4)外部和不锈钢管(11)外部均包覆PTFE热缩管(6)。
优选的,所述钢帽(10)的内腔中还设有高温导线(5)和高温导热硅胶;所述高温导线(5)与加热芯片(8)相连接,为加热芯片(8)提供加热电流;采用高温烧结后引出。
优选的,所述航空插头(13)与管身(2)接触端的外部包覆双壁热缩管(12)。
优选的,所述钢帽(10)采用食品级316材质制作而成,呈圆柱状结构,所述钢帽(10)外表面涂覆食品级特氟龙涂层。
优选的,所述不锈钢管(11)与弹簧管(4)的外部均包覆PTFE热缩管(6);所述PTFE热缩管用钽环(9)锻压箍紧在不锈钢管(11)上。
优选的,所述高温导线与航空插头(13)的插头针脚焊接,所述计时芯片与其他针脚焊接;所述航空插头(13)与弹簧管(4)另一端的连接处用插头螺纹锁紧装置箍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水的内窥镜热极导管结构,与传统的内镜热极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利用不锈钢管将钢帽和弹簧管焊接固定,保证热极头与管身的刚性连接。
2、弹簧管与不锈钢管焊接处套装“○”型密封圈;并在密闭圈的基础上用PTFE热缩管对弹簧管及其连接的不锈钢管,进行包覆,更一步增强了该热极结构的防水特性,提高了产品的防护等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460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