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白内障手术多球式囊膜抛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27673.0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777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肖长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肖长顺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55100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 手柄 抛光球 囊膜 白内障手术 后囊膜 抛光器 前囊膜 球式 赤道 后发性白内障 眼科医疗器械 皮质 抛光 术后 发病率 残留 消毒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眼科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白内障手术多球式囊膜抛光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抛光球,实现了囊膜内前囊膜、赤道部和后囊膜抛光,清除后囊膜、赤道部及前囊膜残留皮质,减少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率。通过设置连接杆,使其固定在手柄上,使用完毕后可反复消毒使用。本实用新型包括手柄、连接杆、底部抛光球,所述连接杆一端固定在手柄上,所述连接杆末端底部固定多个相连的底部抛光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眼科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白内障手术多球式囊膜抛光器。
背景技术
白内障手术在连续环形撕囊、清除囊袋内混浊物质后,常有皮质残留在囊膜上,若不进行抛光清理,在植入人工晶体后,易造成囊袋收缩综合征或后发性白内障,影响术后视力,更有甚者,有些患者由于眼底疾病需要检查或治疗,却因周边囊膜混浊或收缩而影响眼底的检查或治疗。
囊膜抛光包括前囊膜抛光、赤道部抛光和后囊膜抛光,现有囊膜抛光器如冲洗针式囊膜抛光器,有的只能进行有限区域的抛光,如前囊膜抛光器、后囊膜抛光器等等,抛光功能差、效率低、有时将囊膜抛破(抛光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白内障手术多球式囊膜抛光器,通过设置多个抛光球,实现了囊膜内前囊膜、赤道部和后囊膜抛光,节省手术操作时间,提高抛光效率,增强抛光功能,使囊膜尽可能的无皮脂残留,同时在提高功能的情况下不对囊膜有损害;通过设置连接杆,使其固定在手柄上,术后可反复消毒使用。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白内障手术多球式囊膜抛光器,包括手柄、连接杆、底部抛光球,所述连接杆一端固定在手柄上,所述连接杆末端底部固定多个相连的底部抛光球。
底部抛光球底面光滑不会对囊膜内壁造成损伤,多个底部抛光球之间形成凹凸面,抛光时对囊膜内壁有震荡按摩作用,使粘连的皮质更容易与后囊膜分离,连接杆和手柄固定连接,在手术完成后可反复消毒使用。
所述的,各个底部抛光球大小相同且球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使底部抛光球形成的凹凸面均匀分布,囊膜内壁震荡抛光均匀。
所述的,连接杆末端顶部至少连接一个顶部抛光球,所述顶部抛光球与底部抛光球大小相同。
顶部抛光球与底部抛光球在侧面形成均匀的凹凸面有利于抛光前囊膜和赤道部。
所述的,连接杆上设有V形折弯,折弯处设置圆角过渡。
连接杆设置适度的V形折弯,在手术操作时既有利于主刀医生提供良好视野,又不影响操作力度的把控,设置圆角防止V形折弯底端刮伤囊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白内障手术多球式囊膜抛光器,设置有多个相连的底部抛光球,多个底部抛光球之间形成凹凸面,抛光时对囊膜内壁有震荡按摩作用,使粘连的皮质更容易与后囊膜分离;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白内障手术多球式囊膜抛光器,在手术完成后可反复消毒使用。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白内障手术多球式囊膜抛光器,设置有顶部抛光球,利于前囊膜和赤道部的抛光。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实施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柄;2、连接杆;3、底部抛光球;4、顶部抛光球。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肖长顺,未经肖长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276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