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阻雷单元贯通放电时残留电圧的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21158.1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66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维;李德东;张利华;宫全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学维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赵熠 |
地址: | 300221 天津市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元 贯通 放电 残留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雷单元贯通放电时残留电圧的检测装置,在高压极板下方设置一绝缘板,该绝缘板上方放置待检测阻雷设备,该待检测阻雷设备所设的绝缘介质下方的下端部电连接一残留电圧检测机构,该残留电圧检测机构接地并能实现电压显示。本实用新型中,高压极板为高压状态,其下方的待检测阻雷设备中的绝缘介质处形成放电,整体的检测部件均为全新设计,主要用于带有绝缘介质并能进行贯通放电的待检测阻雷设备检测中使用,填补了检测设备的空白,而且能高效的验证贯通放电后的残留电圧的数值,不仅能检测出待检测阻雷设备是否正常工作,而且能根据残留电圧的大小确定待检测阻雷设备的工作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阻雷设备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阻雷单元贯通放电时残留电圧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雷电是带异性电荷的雷云间或是带电荷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现象,其对建筑物自身及内部的设备会产生极大的破坏,而雷电的峰值电流、转移电荷和电流陡度这三个参数决定了破坏力的大小,现有的主要防雷设备是避雷针,其结构是在建筑物的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然后利用导线与地下的金属板连接,使云层所带的电荷与地面的电荷逐渐中和,但实际使用中发现,尽管严格按照国际防雷标准施工操作,它们也只是可能减小雷电流在需要防雷的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雷击事故依然不断发生。
近几年,国内国际研究开发新的防雷技术层出不穷,比如以下中国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专利号:CN201520423922.3,专利名称:无源复合强电离放电等离子拒雷装置;专利号:CN200410022185.2,专利名称:综合有源及无源等离子避雷方法及装置;专利名称:开关型电荷放大器等离子避雷系统。在上述技术的基础上,未来的阻雷方式会逐渐发展为引雷但不泄放的方式,阻雷设备内设置绝缘介质,当雷云先导被接闪杆等长杆吸引后,雷电的电荷在绝缘介质处产生放电,放电使绝缘介质处的空气电离并产生高速扩散的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的正负离子分别与雷电的电荷以及地面的电荷中和,由此避免了雷电向地面泄放时的危害。
上述阻雷设备在销售前必须经过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正常工作,而现有的GB50057-94等国家标准中并未有相对应的检测设备以及检测方法,这势必无法实现阻雷设备的正常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能够正常检测带有绝缘介质的阻雷设备贯通放电后残留电圧数值且检测结果具有多种显示方式的一种阻雷单元贯通放电时残留电圧的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阻雷单元贯通放电时残留电圧的检测装置,包括高压极板和高压单元,所述高压单元的高压电输出端连接所述高压极板,其特征在于:在高压极板下方设置一绝缘板,该绝缘板上方放置待检测阻雷设备,该待检测阻雷设备所设的绝缘介质下方的下端部电连接一残留电圧检测机构,该残留电圧检测机构接地并能实现电压显示。
而且,所述待检测阻雷设备的上端部与高压极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000毫米。
而且,所述绝缘板底面设置一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用于提升或降下绝缘板以调整待检测阻雷设备上端部与高压极板底面之间的距离。
而且,所述残留电圧检测机构包括分压电阻、采样电阻和检测结果显示单元,分压电阻的一端与采样电阻的一端相互并联后与所述绝缘介质下方的待检测阻雷设备的下端部电连接,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接地,采样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检测结果显示单元。
而且,所述检测结果显示单元为示波器。
而且,所述检测结果显示单元为电压表。
而且,所述检测结果显示单元包括电压电流检测模块、中央控制模块和显示模块,电压电流检测模块的一端连接采样电阻,电压电流检测模块的另一端连接中央控制模块的输入输出接口,中央控制模块的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显示模块。
而且,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输入输出接口连接的无线传输模块与上位机实现无线数据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学维,未经张学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211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