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火效果好的塑钢门窗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78932.5 | 申请日: | 201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3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李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春秋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5/16 | 分类号: | E06B5/16;E06B7/28;E06B7/22;A62C37/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火 效果 塑钢 门窗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火效果好的塑钢门窗,包括门框主体、窗扇本体和支撑架,所述门框主体相对端面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内部通过门框主体安装有消音毛垫,所述支撑架固定安装在门框主体的中心,所述门框主体的端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充填有干粉,所述门框主体的端面对应凹槽的端面设置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与凹槽的端面卡装,所述窗扇本体通过导轨与门框主体固定连接,所述门框主体的内部端面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并通过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报警连接线。该防火效果好的塑钢门窗,具有防火效果好、发现火势及时的优点,解决了现有门窗主体防火效果差和火势发现不及时导致财产损失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钢门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火效果好的塑钢门窗。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大多数塑钢门窗材料以聚氯已烯(UPVC)树脂为主要原料,加上一定比例的稳定剂、着色剂、填充剂、紫外线吸收剂等,经挤出成型材,然后通过切割、焊接或螺接的方式制成门窗框扇,配装上密封胶条、毛条、五金件、玻璃等。目前家庭用火的地方较多,极易导致失火的现象发生,火势通过门窗扩散,因此现在大多数家庭选择安装防火门窗,但是防火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火效果好的塑钢门窗,具有防火效果好、发现火势及时的优点,解决了现有门窗主体防火效果差和火势发现不及时导致财产损失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火效果好的塑钢门窗,包括门框主体、窗扇本体和支撑架,所述窗扇本体设置有两组,所述门框主体相对端面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内部通过门框主体安装有消音毛垫,所述支撑架固定安装在门框主体的中心,所述门框主体的端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充填有干粉,所述门框主体的端面对应凹槽的端面设置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与凹槽的端面卡装,所述窗扇本体通过导轨交错与门框主体固定连接,所述门框主体的内部端面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并通过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报警连接线。
优选的,所述凹槽围绕门框主体的端面设置,所述凹槽内部深度为门框主体厚度的二分之一。凹槽对门框主体围绕并充填干粉,在室内发生火灾时,将凹槽端面的防护壳拆卸,凹槽内部的干粉对火势呈粉状喷灭。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对应窗扇本体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内部设置有密封垫圈,并通过密封垫圈与窗扇本体的端面接触设置。卡槽对窗扇本体的侧边位置卡装固定,密封垫圈对门框主体与窗扇本体之间密封固定,在火灾发生时,窗扇本体通过导轨移动交错与卡槽内部的密封垫圈固定,保持室内的密封性,避免室内进入氧气增加火势的蔓延。
优选的,所述防护壳上设置有注入孔,所述凹槽内部设置有液体氮,并通过液体氮与干粉混合设置。通过注入孔对凹槽内部注入干粉,液体氮通过注入孔注入凹槽内部与干粉混合,在室内发生火灾时,火势的升温对本装置加温,凹槽内部的液体氮受到高温的烘烤膨胀,将防护壳顶开,使干粉呈喷射状对室内火势喷灭操作。
优选的,所述报警连接线的输入端连接有报警设备接口,所述报警设备接口的输入端口设置在门框主体的底部端面。对本装置安装时,将门框主体底部通过报警设备接口与室内预埋的报警预埋线连接,并在室内发生火灾室温升高时,温度传感器对高温检测,并将数据传输至报警连接线,报警设备接口连接的报警预埋线将信息传输至连接的终端,避免发生更大的财产损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凹槽内部设置干粉以及在门框主体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凹槽对门框主体围绕并充填干粉,在室内发生火灾时,将凹槽端面的防护壳拆卸,凹槽内部的干粉对火势呈粉状喷灭,门框主体底部通过报警设备接口与室内预埋的报警预埋线连接,并在室内发生火灾室温升高时,温度传感器对高温检测,并将数据传输至报警连接线,报警设备接口连接的报警预埋线将信息传输至连接的终端,避免发生更大的财产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春秋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徐州春秋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789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