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插针导电端子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14491.2 | 申请日: | 201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25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段云涛;程牧;田立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北原兴电子有限公司;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4/28 | 分类号: | H01R24/28;H01R13/629;H01R1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创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0125 | 代理人: | 宫兆斌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线端子 电连接器 插针 连接端 导电端子组 触发端 本实用新型 触发结构 工作稳定 连接位置 信号传输 中心设置 传输孔 端子组 组导线 触发 穿出 应用 帮助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于电连接器的插针导电端子组,包括至少一组导线端子组,所述导线端子组包括第一导线端子和第二导线端子,所述第一导线端子包括连接端和触发端,所述连接端上设置为矩形,中心设置有与供第二导线端子的导线端子连接端穿出的传输孔,所述触发端为弹性触发结构,所述插针连接端的高度高于触发端的高度。本技术方案通过对信号传输端的特殊结构设计和连接位置选择,既能够稳定地帮助插针实现电连接器稳定工作,又便于生产。采用本技术方案的电连接器工作稳定,成本较小,且应用范围高,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插针导电端子组。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发展,与信息化息息相关的电子通讯领域蓬勃发展,在硬件支持领域中,电连接器的应用十分广泛,现有技术中,由于电连接器的插针结构较为特殊,插针的导电端子连接相对插槽的连接而言,可以有多种连接方式,但是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既能够稳定地帮助插针实现电连接器工作,又便于生产,同时利于电连接器实现牢固稳定的导电端子组连接。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既能够稳定地帮助插针实现电连接器工作,又便于生产,同时利于电连接器实现牢固稳定的导电端子组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发一种既能够稳定地帮助插针实现电连接器工作,又便于生产,同时利于电连接器实现牢固稳定的导电端子组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于电连接器的插针导电端子组,包括至少一组导线端子组,所述导线端子组包括第一导线端子和第二导线端子,所述第一导线端子包括连接端和触发端,所述连接端上设置为矩形,中心设置有与供第二导线端子的导线端子连接端穿出的传输孔,所述触发端为弹性触发结构,所述插针连接端的高度高于触发端的高度;所述第二导线端子包括信号传输端固定座,所述信号传输端固定座为圆柱型结构,包括信号传输端固定座上端、信号传输端固定座中端和信号传输端固定座底端,所述信号传输端固定座上端直径略小于信号传输端固定座中端,所述信号传输端固定座上端与信号传输端固定座中端之间自然过渡,所述信号传输端固定座上端连接有信号传输端,底端设置有导线端子连接端; 所述导线端子连接端上包括支撑端和近地端,所述支撑端为圆柱体结构,所述近地端为倒锥柱结构,其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设置为40-60°;所述近地端穿出第一导线导线端子的连接端上的传输孔;所述传输孔边缘与近地端外壁之间的间隙范围设置为0.1-0.2mm,所述支撑端位于信号传输算的中心线的位置。
本处间隙范围设置为0.1-0.2mm,是由于经试验验证,当间隙设置在本范围时,可以使焊接时焊料通过本间隙完全的流入传输孔背面,形成双向焊接的效果,使焊料不容易脱落,增加连接强度。
较佳的,所述信号传输端固定座底端与导线端子支撑端之间倾斜过渡,倾斜角γ设置为25-30°。所述第一导线端子的连接端与触发端之间自然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通过对信号传输端的特殊结构设计和连接位置选择,既能够稳定地帮助插针实现电连接工作,又便于生产,同时利于电连接器实现牢固稳定的导电端子组连接。采用本技术方案的电连接器工作稳定,成本较小,且应用范围高,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北原兴电子有限公司;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北原兴电子有限公司;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144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