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落叶松球果花蝇的诱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11541.1 | 申请日: | 201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29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严俊鑫;许凌欣;李洋;杨慧颖;邓雅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04;A01M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诱捕 漏杯 落叶松 花蝇 球果 粘虫胶层 诱捕器 附着 本实用新型 底部中心 内表面 固定环 悬挂绳 中心孔 趋性 视觉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落叶松球果花蝇的诱捕器,由诱捕漏杯,诱捕杯,粘虫胶层,悬挂绳组成,诱捕漏杯的底部开设漏虫口,诱捕漏杯的底部中心设有中心孔;诱捕杯的底部中心设有固定环;粘虫胶层附着于诱捕漏杯的外表面和诱捕杯的外表面与内表面。本实用新型即可利用蓝色诱捕杯的外表面附着的粘虫胶层对落叶松球果花蝇进行视觉诱捕,也能利用落叶松球果花蝇对糖、醋的趋性,在落叶松球果花蝇从诱捕漏杯的漏虫口出入诱捕杯后,利用诱捕漏杯的外表面和诱捕杯的内表面附着的粘虫胶层对其进行粘捕,提高了诱捕效率且诱捕器的实施操作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的诱捕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落叶松球果花蝇的诱捕器。
背景技术
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扩大及造林速度的加快,每年都需大量优质种子来满足这一需求。落叶松球果花蝇(Strobilomyia spp.)是危害落叶松球果最重要的害虫种团,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落叶松林内广为分布。在大兴安岭林区其危害已造成造林用种子奇缺、种子园内丰年不收种的现象。落叶松球果花蝇种团的生活史大部分为隐蔽式,只有在春季成虫寻找寄主产卵时暴露数日,故用常规化学防治收效不是很好。准确的预测预报手段及新的防治途径成了近年来落叶松球果花蝇的研究重点。
近年来,国内外对球果花蝇的研究,尤其是在诱捕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应用的成果。2012年10月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题为“防治落叶松球果花蝇的蓝色杯诱捕器”(201220095321.0),利用蓝色杯诱捕器对落叶松球果花蝇的诱捕,但诱捕方式单一,仅利用视觉诱捕,且粘虫胶层的粘捕面积不大。2016年10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题为“一种组合式落叶松球果花蝇的诱捕器”(201620525222.X),利用蓝色诱捕罩的外表面附着的粘虫胶层对落叶松球果花蝇进行视觉诱捕,也利用落叶松球果花蝇对糖、醋的趋性,在落叶松球果花蝇出入诱捕杯的过程中,利用诱捕罩的内表面附着的粘虫胶层对其进行粘捕。但该诱捕器的蓝色诱捕罩将诱捕杯罩住,致使诱捕杯中醋的气味散发不畅,进而降低了诱捕效率。另外,若想在落叶松球果花蝇出入诱捕杯的过程中,利用诱捕罩的内表面附着的粘虫胶层对其进行粘捕,诱捕罩与诱捕杯之间的距离需要严格控制,这便增加了诱捕器的实施操作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诱捕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落叶松球果花蝇的诱捕器,利用该诱捕器对落叶松球果花蝇进行诱捕,诱捕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落叶松球果花蝇的诱捕器,由诱捕漏杯,诱捕杯,粘虫胶层,悬挂绳组成,其特征是:诱捕漏杯的底部开设漏虫口,诱捕漏杯的底部中心设有中心孔;诱捕杯的底部中心设有固定环;粘虫胶层附着于诱捕漏杯的外表面和诱捕杯的外表面与内表面。
诱捕漏杯的漏虫口的内径为5-10毫米。
诱捕漏杯的漏虫口的数目为4-12。
诱捕漏杯的中心孔的内径大于悬挂绳的直径。
诱捕漏杯的最大外径大于诱捕杯最大内径。
诱捕漏杯的最小外径是诱捕杯最大内径的0.5倍。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将粘虫胶层附着于蓝色的诱捕漏杯的外表面和蓝色的诱捕杯的外表面与内表面,在诱捕杯的底部放上蜂蜜和白醋的混合物,将悬挂绳的一端固定在诱捕杯的固定环上,将悬挂绳的另一端穿过诱捕漏杯的底部中心的中心孔,将悬挂绳竖直提起,使诱捕漏杯自然座于诱捕杯的杯口。通过悬挂绳将该诱捕器的挂于树冠南侧1.5-2米高处;在整个诱捕期内(每年的4月下旬至6月初)可更换诱捕杯,无需更换诱捕漏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即可利用蓝色诱捕杯的外表面附着的粘虫胶层对落叶松球果花蝇进行视觉诱捕,也能利用落叶松球果花蝇对糖、醋的趋性,在落叶松球果花蝇从诱捕漏杯的漏虫口出入诱捕杯后,利用诱捕漏杯的外表面和诱捕杯的内表面附着的粘虫胶层对其进行粘捕,提高了诱捕效率且诱捕器的实施操作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林业大学,未经东北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115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蛾类昆虫诱杀装置
- 下一篇:一种荔枝蒂蛀虫卵的诱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