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热式热解炉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94943.5 | 申请日: | 2017-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347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吴道洪;张亚飞;贾懿曼;肖磊;王鹏飞;陶进峰;王江华;李斌;李因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神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027 | 分类号: | F23G5/027;F23G5/46;F23G5/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6 | 代理人: | 刘国伟;王月春 |
地址: | 10001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式热解炉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蓄热式热解炉,包括进料单元、炉体、加热层、余热回收单元和出料单元,加热层设有封闭的空腔;炉体为封闭的腔体,位于加热层的空腔内,进料单元连接炉体的进料口,出料单元连接炉体的出料口;余热回收单元设置在加热层上,包括陶瓷体、第一通气管、第二通气管,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均连通燃料管;陶瓷体包括第一陶瓷体和第二陶瓷体,第一陶瓷体的蜂窝孔连通第一通气管,第二陶瓷体的蜂窝孔连通第二通气管;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连接切换阀,切换阀连接空气管和烟气管。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式热解炉,回收利用了燃烧后烟气所带能量,设备投资少,操作简单,彻底解决了外热式热解炉能耗较大,能量损失严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解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热式热解炉。
背景技术
热解炉被广泛应用于金属冶炼、化工生产以及建材行业中。其中,旋转炉在生活垃圾、轮胎以及生活污泥等有机固废处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优势包括设备简单、易操作,设备投资小以及对反应物料的适应性强等特点。旋转炉主要分为内热式旋转炉和外热式旋转炉。内热式旋转炉由于在反应过程中烟气与物料充分接触,在处理生活垃圾等物料过程中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原因被逐渐取代。而对于外热式旋转炉,虽然避免了烟气与物料的接触,但是其主要属于间接加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能量较高,且热损失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现有的一种蓄热式回转窑,其包括四台窑体、两台窑顶料仓,两台竖式预热室、下料溜槽、竖式冷却器和出料装置等。该装置将空烟换向口通过三通阀分别与鼓风机和废气排放系统连接,通过左右两个蓄热式预热室和四台窑体,使得回转窑在煅烧中所产生的烟气余热、石灰成品余热充分利用,降低了能耗。但是,该反应设备最大的问题就是设备过于复杂,在实际生产运行中难以得到广泛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蓄热式热解炉,通过蓄热陶瓷体回收利用加热层的余热,降低热解炉的能耗,解决热解炉能量损失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热式热解炉,包括进料单元、炉体、加热层、余热回收单元和出料单元;
所述加热层设有封闭的空腔;所述炉体为封闭的腔体,设有进料口、出料口和热解油气出口,内部设有螺杆;所述炉体位于所述加热层的空腔内,所述进料单元连接所述炉体的进料口,所述出料单元连接所述炉体的出料口;
所述余热回收单元设置在所述加热层上,包括陶瓷体、第一通气管、第二通气管,所述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均连通燃料管;
所述陶瓷体固定在所述加热层的内壁上,设有蜂窝孔,所述蜂窝孔的一端与所述加热层的空腔连通,所述陶瓷体包括第一陶瓷体和第二陶瓷体,所述第一陶瓷体的蜂窝孔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所述第二陶瓷体的蜂窝孔连通所述第二通气管;
所述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连接切换阀,所述切换阀连接空气管和烟气管。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热式热解炉包括两组余热回收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加热层的上部和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陶瓷体上设有外气口和内气口,所述蜂窝孔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外气口和内气口,所述第一陶瓷体的外气口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所述第一陶瓷体的内气口连通所述加热层的空腔,所述第二陶瓷体的外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通气管,所述第二陶瓷体的内气口连通所述加热层的空腔。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陶瓷体的外气口和内气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陶瓷体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陶瓷体的外气口和内气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陶瓷体相对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陶瓷体呈扁平状。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单元包括料斗和螺旋进料机,所述料斗连接所述螺旋进料机,所述螺旋进料机连接所述炉体的进料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单元为螺旋出料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神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神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949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石炉净化灰处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双网植生棒生态护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