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48359.6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794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汪永元;许克亮;张浩;周明翔;张琨;刘辉;张俊岭;王小岑;汪宇亮;何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24 | 分类号: | G01B11/24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李佑宏 |
地址: | 43006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检测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包括检测模块、图像数据处理模块和输出终端;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输出终端相连;图像数据处理模块包括图像处理单元、数据转换单元和处理器;图像处理单元的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其输出端与数据转换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数据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处理器的第二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其输出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能自动检测车厢余煤,并对余煤所在车厢进行准确定位,使作业人员快速准确找到余煤所在车厢,对余煤进行处理,节省人力并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底开门漏斗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底开门漏斗车的余煤自动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底开门漏斗车由于其卸煤高效性,在国内外电厂、煤运专线得到广泛的应用。底开门漏斗车中存储的煤在运输过程中会吸收水分,导致煤的自粘性较大,卸煤后车厢内出现余煤;当气温长时间处于低位时,煤出现结冰现象,此时卸煤后车厢余煤现象较为严重。为保证正常运营,需对余煤进行判断并处理。目前,余煤检测主要通过人工肉眼判断,由于底开门漏斗车车厢顶部距离地面较高(约4m),无法从车厢两侧进行观望,需在车辆上方设置瞭望平台,在底开门漏斗车运动过程中,通过人工逐台检查,此法不仅耗费人力,而且由于车辆运动及人工判断存在偏差,余煤所在车厢准确定位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及方法,不仅能够对底开门漏斗车卸煤后的车厢进行自动余煤检测,还能够对余煤所在车厢进行准确定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包括检测模块、图像数据处理模块和输出终端;
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输出终端相连;
图像数据处理模块包括图像处理单元、数据转换单元和处理器;图像处理单元的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其输出端与数据转换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数据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处理器的第二输入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其输出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
检测模块用于采用激光扫描获取车厢内部在无煤状态下的原始轮廓数据,以及各车厢卸煤后的轮廓数据;
图像处理单元用于对原始轮廓数据进行图像处理,获得原始轮廓的图像数据;并用于将各车厢卸煤后的轮廓数据中的非原始轮廓数据自动筛出,经图像处理获取非车厢轮廓的图像数据;
数据转换单元用于将原始轮廓的图像数据和非车厢轮廓的图像数据转换为处理器可识别的数字数据;
处理器将非车厢轮廓的数字数据数据与原始轮廓的数字数据数据进行重叠对比,判断车厢是否存在余煤。
优选的,上述余煤自动检测系统,还包括与图像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相连的定位模块;
定位模块包括依次相连的电源、光电传感单元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作为定位模块的输出端;
电源用于为光电传感单元供电,使光电传感单元形成光路;光电传感单元用于在光路被车厢阻隔时输出开关信号;控制单元用于对接收的开关信号进行计数,得到与车厢位置相对应的计数信息。
优选的,上述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其光电传感单元包括相对放置在轨道两侧的支架,以及分别装设在支架上的光电开关发光器和光电开关收光器;光电开关收光器用于接收所述光电开关发光器发出的光源,当光源被阻时,光电开关收光器输出开关信号。
优选的,上述余煤自动检测系统,其光电开关发光器和光电开关收光器可沿着支架上下移动,光电开关发光器和光电开关收光器的装设高度保持一致且位于相邻车厢间存在连续间隙的高度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483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