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电站结构抗震填充墙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47443.6 | 申请日: | 201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976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黄峥;丁静鹄;储方舟;戴成龙;冯若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B2/04;E04B2/64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吴静安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填充墙 填充 变电站结构 混凝土砌块 墙体主体 主体结构 抗震 本实用新型 混凝土砂浆 梁柱节点区 地震作用 广阔应用 结构抗震 柔性连接 结构梁 结构柱 预留的 修复 施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用于变电站结构抗震的填充墙,该填充于墙体主体结构预留的填充墙位置内,包括混凝土砌块和包括由结构柱与结构梁组成的框架,混凝土砌块填充在框架内,框架两侧和上方与墙体主体结构之间留有缝隙,缝隙内填充有混凝土砂浆;该填充墙与主体结构属于柔性连接,避免常规填充墙在地震作用下对主体结构尤其是梁柱节点区的破坏;该填充墙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震后修复方便成本低等特点,在结构抗震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电站结构抗震填充墙。
背景技术
近年来,自然灾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地震,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地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屋的破坏已不容小觑。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填充墙破坏或因填充墙引起的主体结构破坏。
建筑结构中,填充墙有功能分割和外部维护的作用,是建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震作用下,填充墙的破坏通常表现为:1、由于砌块和砂浆的抗拉强度不高、砌块和砂浆粘结强度低,较大的地震作用使填充墙体破坏呈贯通对角剪切裂缝方式,此破坏形式属于脆性破坏,填充墙只能按照耗能有限的摩擦方式耗能,非常不利于结构抗震;2、由于常规的填充墙属于刚性填充,地震作用下,常规填充墙变形能力非常差,而主体结构的变形比较大,填充墙相对于框架结构更刚。地震下,框架结构变形时梁柱节点区域受到填充墙约束而产生很大应力,刚性连接的填充墙使梁柱节点区的应力得不到释放,当此应力大于节点区混凝土强度时会造成节点区混凝土开裂或压碎。因此常规填充墙地震时会对主体结构的节点区域产生很大的应力,造成主体结构梁柱节点区域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填充墙在抗震方面的不足,提供一种抗震能力强的填充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变电站结构抗震填充墙,填充于墙体主体结构预留的填充墙位置内,包括混凝土砌块和包括由结构柱与结构梁组成的框架,混凝土砌块填充在框架内,框架两侧和上方与墙体主体结构之间留有缝隙,所述缝隙内填充有混凝土砂浆。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计为:所述结构柱与结构梁内均设有若干根钢筋,所述钢筋伸出结构柱或结构梁的端部,所述框架通过钢筋与墙体主体结构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填充墙还包括槽型连接件,所述槽型连接件整体呈“U”字形,一侧边上设有圆形通孔,另一侧边上设有长条形通孔,长条形通孔的设置方向与结构柱或结构梁的设置方向平行,圆形通孔与长条形通孔内均设有混凝土螺钉,槽型连接件设有圆形通孔一侧边与框架连接,设有长条形通孔一侧边与墙体主体结构连接。
所述混凝土砂浆内沿缝隙的长度方向设有破坏引导缝。
所述结构柱包括位于中部的结构中柱和位于两侧的两个结构边柱,结构梁自上而下包括压顶梁、约束中梁和支撑底梁;相邻两个结构柱与相邻两个结构梁之间形成一个矩形的砌筑单元,所述砌筑单元的长度不大于1.5m。
所述结构柱的厚度与墙体厚度相同,宽度为300mm~500mm;结构梁的厚度与墙体厚度相同,高度为300mm~500mm。
墙体主体结构上设有焊接预埋件,所述钢筋与焊接预埋件焊接。
框架与墙体主体结构间缝隙的宽度不大于50mm。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发明的填充墙为装配式预制填充墙体,可实现工业化生产,现场连接浇筑快速方便,施工效率高。装配式特点可实现填充墙体破坏后可实现拆卸替换;
提高填充墙结构整体性,增强填充墙的整体刚度,减轻填充墙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
2、填充墙与墙体主体结构通过钢筋和槽型连接件连接,为柔性连接,释放地震作用下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区域应力,减小填充墙对梁柱节点区的应力,从而避免因填充墙对主体结构作用而导致的主体结构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东南大学,未经南京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474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块拼接式日光温室后墙
- 下一篇:T形H型钢框架节能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