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引擎盖开启构件的注塑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41291.9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069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艳;周诚清;林春燕;吴玉琴;王慧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裕(福州)汽车内装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B29C45/84;B29L31/3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19 | 代理人: | 黄以琳,林祥翔 |
地址: | 3501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引擎盖 开启 构件 注塑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引擎盖开启构件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汽车在启动后,汽车引擎盖内的温度会快速上升,导致开启构件的温度也会随之上升,为了避免温度过高对人造成烫伤的危险,则对开启构件的手持部进行注塑处理,来隔绝温度。
但是,在实际注塑过程中,发现操作员或机器在填放开启构件的时候会出现漏放的情况,而注塑模具在漏放开启构件的情况下任然继续进行注塑,这就不仅导致注塑料的浪费,严重时还会给生产人员的安全带来隐患;因此,提供一种可以避免注塑料浪费以及安全性高的注塑模具是十分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注塑模具,旨在解决开启构件在漏放的情况下,模具任然继续进行注塑,而造成注塑料浪费以及给生产人员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汽车引擎盖开启构件的注塑模具,所述开启构件一端为手持部,另一端为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的端部为注塑端,所述连接部上设有铰接孔,连接部的端部设有感应源;所述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注塑机,所述上模与下模相适配,所述下模上设有模仁,所述模仁上设有注塑槽,所述注塑槽用于容纳注塑端,所述下模上还设有固定槽和注塑孔,所述固定槽用于固定开启构件,所述固定槽底部的下模上还设有用于检测感应源的感应器,所述感应器信号输出端与注塑机控制输入端电连接,用于控制注塑机工作,所述注塑孔与注塑槽相通,并与注塑机连接。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连接部的端部设置感应源,以及在下模上设置感应器的方式,来使得,当开启构件被漏放到固定槽内时,感应器无法感应到感应源就会发送信号给注塑机的控制输入端,从而控制注塑机停止注塑,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注塑料浪费的情况,以及提高了注塑模具的安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手持部与注塑端的连接处设有连接槽;该结构中连节槽的设置,可以避免开启构件与模仁和上模之间产生压伤,从而可以保证产品的生产稳定性,此外连接槽的设置还可以有效的防止产品溢料飞边等不良缺陷的出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开启构件中部设有沿着开启构件长度方向的减重槽;该结构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减轻开启构件的重量,而且不影响开启构件的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下模底部设有线槽,所述线槽用于容纳感应器的连接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下模上设有四个固定槽,所述模仁相应的位置上设有四个注塑槽;该结构的设置可以使得该注塑模具可以同时对四件开启构件进行注塑,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注塑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四个注塑槽之间设有相互连接的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四个固定槽底部的下模上均设有感应器;该结构的设置可以使得四个固定槽中的任意一个漏放时注塑机都会停止进行注塑,从而避免出现注塑料浪费的情况以及有效的提高了注塑过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开启构件注塑模具俯视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开启构件注塑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开启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开启构件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开启构件; 101、手持部; 102、连接部; 103、连接槽;
104、减重槽; 105、注塑端; 106、铰接孔; 107、感应源;
2、下模; 201、模仁; 202、注塑槽; 203、通孔;
204、固定槽; 205、注塑孔; 206、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裕(福州)汽车内装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常裕(福州)汽车内装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412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注塑模具
- 下一篇:一种注塑模具集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