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山体雨水收集灌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98769.4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319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杨东升;史会超;陈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春泉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E03B3/02 |
代理公司: | 郑州铭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34 | 代理人: | 郭丽娜 |
地址: | 46515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体 雨水 收集 灌溉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山体雨水收集灌溉系统,包括集水放水槽和渗透井道;集水放水槽包括拦截蓄水槽、底闸门、顶闸门和阻污网,拦截蓄水槽位于山体表面上且沿水平面延伸,拦截蓄水槽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底闸门位于拦截蓄水槽底端边角处,顶闸门位于拦截蓄水槽顶端边角处,并且顶闸门与底闸门处于一条对角线上,阻污网沿着拦截蓄水槽上顶闸门所在边角延伸;渗透井道敷设在山体的土壤中并以山体表面的坡度延伸,渗透井道一端连接集水放水槽的底闸门,另一端连接下一个集水放水槽的顶闸门。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雨水利用率,减少灌溉时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灌溉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山体雨水收集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在山区进行种植活动时,由于没有大块平整土地,人们只能选择在山体表面种植农作物,这种情况下农作物的人工灌溉就比较费时费力,所以降雨就成为了主要的灌溉途径,但是山体表面与水平面之间有夹角,雨水到达坡度较大的山体表面后会有相当一部分的水沿着山体表面流下,并不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或者来不及被吸收利用,而且在水流流下时可能把山体表层的土壤带走,造成土壤流失,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稳定。现有的一些雨水收集系统只是对雨水进行简单的收集,或者把雨水收集后使用水泵等设备进行再次灌溉,在没有电能时无法进行灌溉,而且使用水泵进行灌溉仍然会导致水分无法被农作物有效利用的问题,雨水利用率得不到显著提高的同时土壤流失也会进一步加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雨水利用率、对土壤结构破坏小的山体雨水收集灌溉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山体雨水收集灌溉系统,包括集水放水槽和渗透井道;集水放水槽包括拦截蓄水槽、底闸门、顶闸门和阻污网,拦截蓄水槽位于山体表面上且沿水平面延伸,拦截蓄水槽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底闸门位于拦截蓄水槽底端边角处,顶闸门位于拦截蓄水槽顶端边角处,并且顶闸门与底闸门处于一条对角线上,阻污网沿着拦截蓄水槽上顶闸门所在边角延伸;渗透井道敷设在山体的土壤中并以山体表面的坡度延伸,渗透井道一端连接集水放水槽的底闸门,另一端连接下一个集水放水槽的顶闸门。
优选的,所述拦截蓄水槽上部设有遮污网。
优选的,所述顶闸门与底闸门均采用现有的小型钢闸门。
优选的,所述渗透井道由渗水砖砌成。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间距设置相应数量的集水放水槽,并且彼此之间通过渗透井道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山体雨水收集灌溉系统,集水放水槽能够在遇到大量降水时将多余雨水收集进拦截蓄水槽内储存,阻污网能够对水流中的植物残体进行阻拦,在农作物需要灌溉时,关闭顶闸门后打开底闸门向渗透井道放水,拦污滤网对水体进行过滤以防止大块杂质进入渗透井道后造成堵塞或者影响渗透,进入渗透井道中的雨水停留在渗透井道中通过渗水砖逐渐渗透进土壤中,这种渗透补充土壤水分的方式避免了其他灌溉方式形成的水流再次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的情况,对土壤结构破坏小,并且水分有足够的时间被农作物充分吸收利用,从而大幅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在无降水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拦截蓄水槽作为普通蓄水池来接收从其他地方引入的灌溉水,再进行渗透灌溉,同样能够实现土壤破坏小的目的,水分利用率同样得到有效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集水放水槽和渗透井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集水放水槽和渗透井道某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春泉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春泉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987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