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96349.2 | 申请日: | 201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587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琦;王联长;蒲启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54 | 分类号: | H01H50/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5 | 代理人: | 王茀智;龚清媛 |
地址: | 325603 浙江省乐***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簧 继电器 双断点结构 接触头 连接端 双触点 动触点 接触桥 本实用新型 材料利用率 工字形结构 电动斥力 负载回路 使用寿命 相对设置 单触点 静触点 电路 升高 | ||
一种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包括相间隔的两个静簧座、以及设置在两个静簧座间隙上方的接触桥,所述接触桥为工字形结构,包括位于四角的四个接触头、以及分设在两端的两个第一缺口,所述接触头的底面上各设有一个动触点;所述静簧座的一端为连接端,其中一个静簧座的连接端用于进电另一个静簧座的连接端则用于出电,所述静簧座的另一端通过设有第二缺口分成两个接触分支,两个静簧座的第二缺口相对设置,接触分支与接触头一一对应,且接触分支的顶面上设有与动触点对应的静触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解决现有单触点负载回路材料利用率低、电路温升高、电动斥力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直流继电器,一般采用单触点接触桥式双断点的电路进行负载,为了保障产品的负载要求和温升要求,故负载电路的触点设计得比较大、板材的厚度大,故整个接触桥部分和静簧座部分的材料利用率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单触点在耐受短时冲击电流时,触点表面产生较大电动斥力,导致触点压力下降,进而影响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解决现有单触点负载回路材料利用率低、电路温升高、电动斥力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包括相间隔的两个静簧座1、以及设置在两个静簧座1间隙上方的接触桥2,所述接触桥2为工字形结构,包括位于四角的四个接触头201、以及分设在两端的两个第一缺口202,所述接触头201的底面上各设有一个动触点200;所述静簧座1的一端为连接端101,其中一个静簧座1的连接端101用于进电另一个静簧座1的连接端101则用于出电,所述静簧座1的另一端通过设有第二缺口103分成两个接触分支102,所述两个静簧座 1的第二缺口103相对设置,所述接触分支102与接触头201一一对应,且接触分支102的顶面上设有与动触点200对应的静触点100。
优选地,所述继电器包括壳体3、以及相配合设置在壳体3内的衔铁4和磁路系统5,所述衔铁4与接触桥2连接并能够带动接触桥2同步运动实现动触点200与静触点100之间接通或分断。
优选地,所述接触桥2的中部设有用于与衔铁4固定的固定孔203,所述衔铁4的一端置于磁路系统5的轴向孔500内并可在轴向孔500内竖向移动,衔铁4通过其另一端固接在固定孔203内实现与接触桥2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触桥2和静簧座1均为呈水平设置的片状结构,且静簧座1 为U形。
优选地,所述接触桥2为对称结构,所述两个静簧座1之间相对称设置,且接触桥2的对称面与两个静簧座1的对称面为同一面。
优选地,所述衔铁4置于轴向孔500内的中部上设有环形凸起401,所述衔铁4置于轴向孔500内的一端上套有反力弹簧402,所述反力弹簧402的一端抵接在环形凸起401的底端上,另一端抵接在磁路系统5上。
优选地,所述衔铁4穿过接触桥2的一端上套设有作用于衔铁4起到提供触点压力作用的超程压簧403。
优选地,所述壳体3包括底壳301、以及堆叠安装在底壳301端口上的基座 302、以及扣在基座302上的罩壳303,所述磁路系统5安装在底壳301内,所述静簧座1安装在基座302的顶面上,接触桥2和超程压簧403置于罩壳303 内,所述衔铁4竖直安装在底壳301与罩壳303之间,且衔铁4依次穿过磁路系统5、基座302、接触桥2和超程压簧4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963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交流接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