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浮筒式生物饵料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93820.2 | 申请日: | 201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674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曲焕韬;刘勇;鲁雪报;胡美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80/00 | 分类号: | A01K80/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1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筒 生物 饵料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领域,尤其是一种浮筒式生物饵料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鱼苗培育过程中,轮虫、枝角类以及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作为常见的早期鱼苗开口饵料不仅具有适口性的特点,而且其脂肪酸、氨基酸含量丰富,对于保障早期鱼苗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规模化鱼苗培育过程中为保证生物饵料足量稳定供应,通常需要采用大水面池塘进行生物饵料培育。在生物饵料采集环节,传统收集方式主要是利用浮游生物网进行捕捞作业,这种采集方法不仅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满足规模化苗种培育的饵料需求,同时由于采收不及时导致水质恶化、营养源大量流失,进而严重影响饵料生物的培育效果。鉴于上述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大水面池塘中生物饵料采集效率,亟需针对性的研发一种自动化程度高、采集速度快的新型饵料生物收集装置,以解决生物饵料的连续、稳定供应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浮筒式生物饵料收集装置,能够实现自动化高效收集浮游动物,提高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浮筒式生物饵料收集装置,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一端与浮筒连接、另一端与潜水泵连接;潜水泵出水口通过导管与收集袋连接;所述支撑架包括多根支撑杆,每根支撑杆一端通过套环与浮筒连接、另一端与弧形卡片固定连接,多个弧形卡片可拆卸连接构成锁扣环。
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灯带。
所述收集袋为120目的筛绢网缝制成的套筒形长条袋。
所述弧形卡片内侧面设有弹性片,弹性片通过连接凸耳与螺栓连接,螺栓穿过弧形卡片上的通孔伸到弧形卡片外侧。
本实用新型一种浮筒式生物饵料收集装置,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综合运用潜水泵抽提和筛绢网收集袋的滤水作用,实现了大水面池塘饵料生物收集高效、连续作业的目的。
2)、还根据浮游动物趋光性的特点,安装了辅助照明系统,可在夜间将饵料生物诱集到收集装置附近水域,大幅度提高局部饵料生物密度,从而提升采集效率。
3)、该装置拆装灵活,运行维护便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锁扣环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套环与浮筒连接示意图。
图中:支撑架1,潜水泵2,浮筒3,锁扣环4,导管5,收集袋6,灯带7,支撑杆8,套环9,弧形卡片10,弹性片11,连接凸耳12,螺栓13,环形卡槽14,楔形块15,限位环16,F型弹性卡扣1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浮筒式生物饵料收集装置,它是由支撑架1、潜水泵2、浮筒3、锁扣环4、导管5、收集袋6以及灯带7七个部分构成。每套收集装置包含3根支撑架1,支撑架1一端嵌套浮筒3,另外一端与锁扣环4焊接在一起;锁扣环4由3段弧形卡片10(材质为不锈钢)组成,通过螺栓连接形成卡箍;潜水泵2嵌插在锁扣环4形成的卡箍内,与支撑架1、浮筒3构成收集装置的主体部分;潜水泵2出水口通过导管5与收集袋6连接;此外,为提高生物饵料诱集效果,在支撑架1中段部位固定安装一圈LED灯带7。
所述的支撑架1是由支撑杆和套环两部分组成,其中,支撑杆长度80cm,套环直径8cm,均由不锈钢材料加工制成。
所述的潜水泵2是一种不锈钢水泵,额定功率750W,扬程12m,流量300L/min,出水口3寸,可连接60mm直径的变径。
所述的浮筒3是由柱形筒和球形筒两部分构成,其中,柱形筒可穿插固定于支撑架1的套环内。
所述的锁扣环4是由3段弧形不锈钢片组成,每段钢片两端留有连接柄,其上有用于拴插螺母杆的圆孔,通过螺母可将3段弧形钢片连接构成锁扣环,锁扣环中间孔径为30-35cm。通过该结构可对不同直径的泵体进行适当调节锁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所述的导管5是一种PVC透明钢丝管,外径72mm,内径64mm,通过不锈钢抱箍固定在潜水泵2出水口的变径上。
所述的收集袋6是由120目的筛绢网缝制成的套筒形长条袋,收集袋口径40cm,长2.5m,末端可用棉绳扎紧。
所述的灯带7是由LED灯带制作的圆盘,圆盘周长约1.5m,通过扎带固定在3根支撑架1的中段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未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938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