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能式风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67435.0 | 申请日: | 201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25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冬;侯悦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标环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3/02 | 分类号: | F24F13/02;F24F13/30;F24F1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隆源天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73 | 代理人: | 闫冬,刘湘舟 |
地址: | 102488 北京市房山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能 风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能式风管。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新风系统中热交换器后端至送风口间的管道,该管道作为一种具备蓄能能力的风管。
背景技术
通风系统中的热回收装置可以完成送入室内和排出室外的空气间的热量交换,从而使得新风在送入房间之间即可获得适宜的温湿度,从而达到增加舒适性及降低采暖/制冷系统能耗的目的。目前的新风系统的热回收方案均为采用在主机内设置热回收器的方法。
现有技术方案热回收效率不高于85%,在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或较低时,在经过热交换器后,送入室内的空气温度仍无法满足舒适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在整个新风系统中利用风管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来提高或降低出风口的新风温度,从而实现更高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蓄能式风管,在新风经过热交换器后即通过本风管送入各送风口,进而进入各房间,在这一过程中,新风与室内空气以风管管道为介质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的蓄能式风管,包括热交换管和设置于所述热交换管上的冷凝水吸收装置;所述热交换管使用蜂窝状碳化硅陶瓷蓄热材料制成;所述冷凝水吸收装置由导流槽、导流孔、海绵、冷凝水槽构成;所述热交换管的内壁下部沿所述热交换管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导流槽,在所述导流槽的底部设置所述导流孔,所述导流孔沿着导流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导流孔贯通所述热交换管的管壁,在所述热交换管的外壁对应所述导流孔的部位设置有所述冷凝水槽,所述冷凝水槽与热交换管的外壁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海绵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管壁为圆形或矩形。
优选的,所述间隔为1米。
优选的,所述冷凝水槽的横截面为U型。
热交换管1壁使用蜂窝状碳化硅陶瓷蓄热材料制作,通过结构优化实现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当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空气温度时,热量由室内空气传导至热交换管1壁,热交换管壁1再传导至管道内空气,从而起到为新风升温的作用;当室内空气温度低于室外空气温度是,热量由管道内空气传导至热交换管1壁,热交换管1壁再传导至室内空气,从而起到为新风降温的作用;
新风经过全热交换器后其湿度已经接近室内湿度,但在极端天气下仍有在管道内夏季或管壁冬季形成少量冷凝水的可能,本装置通过在管道底部设置冷凝水槽,槽内设置海绵以吸收冷凝水,管道内壁下段设置导流槽并设置间距1米的导流孔将管道内的冷凝水导流至冷凝水槽内以解决结露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蓄能式风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蓄能式风管,包括热交换管1和设置于所述热交换管1上的冷凝水吸收装置;
所述热交换管1使用蜂窝状碳化硅陶瓷蓄热材料制成;所述冷凝水吸收装置2由导流槽 3、导流孔4、海绵5、冷凝水槽6构成;所述热交换管1的内壁下部沿所述热交换管1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导流槽3,在所述导流槽3的底部设置所述导流孔4,所述导流孔4沿着导流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导流孔4贯通所述热交换管1的管壁,在所述热交换管 1的外壁对应所述导流孔4的部位设置有所述冷凝水槽6,所述冷凝水槽6与热交换管1的外壁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海绵5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
优选的,热交换管1壁为圆形或矩形。
优选的,间隔为1米。
优选的,冷凝水槽6的横截面为U型。
热交换管1壁使用蜂窝状碳化硅陶瓷蓄热材料制作,通过结构优化实现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当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空气温度时,热量由室内空气传导至热交换管1壁,热交换管壁1再传导至管道内空气,从而起到为新风升温的作用;当室内空气温度低于室外空气温度是,热量由管道内空气传导至热交换管1壁,热交换管1壁再传导至室内空气,从而起到为新风降温的作用;
新风经过全热交换器后其湿度已经接近室内湿度,但在极端天气下仍有在管道内夏季或管壁冬季形成少量冷凝水的可能,本装置通过在管道底部设置冷凝水槽,槽内设置海绵以吸收冷凝水,管道内壁下段设置导流槽并设置间距1米的导流孔将管道内的冷凝水导流至冷凝水槽内以解决结露问题。
上面以文字和附图说明的方式阐释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并非详尽无遗或限制于上述所述具体形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标环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华标环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674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