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出砂岩心夹持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47504.1 | 申请日: | 2017-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319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姜静;武明鸣;赵益忠;程显光;王冰;王东;吕超;张川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37224 | 代理人: | 董庆田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砂岩 夹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心夹持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出砂岩心夹持器。
背景技术
疏松砂岩油藏在我国油气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类油藏的合理高效开发是保持和提高我国油气产量的关键。疏松砂岩油藏胶结强度弱,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现出砂问题,造成砂埋油层、井筒砂堵,导致油井停产;同时出砂使地面和井下设备严重磨蚀、砂卡,造成频繁冲砂、检泵、清罐等工作量剧增,给油田的正常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深入研究疏松砂岩油藏出砂临界压差、临界流速,对于确保疏松砂岩油藏正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储层临界压差及临界流速的确定主要通过岩心流动实验的方式进行确定。岩心流动试验是评价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的主要技术手段,通过模拟流体经过疏松砂岩岩心的过程,观察疏松砂岩与外来流体接触时因流速的变化产生渗透率大幅改变、出砂量明显增大等现象,确定疏松砂岩储层的临界压差及临界流速,为储层出砂预测和生产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常用的岩心流动试验仪中的岩心夹持器进出口均为直径约2mm的细口,流体经过岩心(直径为25.4mm或38.1mm)后从细小的出口流出,岩心中经过流体携带出来的大量的微小颗粒大多在出口端被阻挡截留,无法全部排出,给后期测定的流出液体含砂量带来较大误差。
经过检索专利文献,申请号:201020523546.2,公开日2011-06-15公开了一种油藏出砂模拟填砂实验装置。该油藏出砂模拟填砂实验装置包括混砂中间容器、岩心夹持器和显微摄像系统;其中,混砂中间容器为具有搅拌功能的容器;岩心夹持器为一平面壁和一半圆形壁形成的中空半圆柱型结构容器,其两端分别为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平面壁为透明材料制成;岩心夹持器的流体出口内侧设有挡砂网;混砂中间容器的出口与岩心夹持器的入口连接;显微摄像系统的显微镜镜头对准平面壁。利用本实用新型装置进行的实验,可以直观的分析砂粒的运移过程和出砂规律,对疏松砂岩油藏出砂对近井地带的影响进行机理研究,为疏松砂岩稠油油藏挡砂参数的设计提供依据。
以上公开专利文献包含了一种岩心夹持器,但公开的岩心夹持器在技术方案、技术效果和解决的技术问题上都与本实用新型不相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出砂岩心夹持器,可以将驱替过程中运移到岩心出口端地层微粒尽可能多的排出到驱出液中。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出砂岩心夹持器,包括外套、橡胶筒,所述橡胶筒套在岩心径向外侧面,所述橡胶筒外部套设外套,所述外套与橡胶筒之间形成环空,所述外套开设径向的环压泵接口,该环压泵接口向内连通外套与橡胶筒之间的环空。
所述岩心轴向前端面连接前顶管,所述前顶管中心开设贯通孔,贯通孔前端为进液口。
所述前顶管通过前端压帽固定在外套上。
所述岩心轴向后端面设置筛网。
所述筛网后端连接第一后顶管。
所述第一后顶管后端连接第二后顶管。
所述第二后顶管通过后端压帽固定在外套上,第二后顶管后端口为出液口。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夹持器在常规岩心夹持器加以改进,可以将驱替过程中运移到岩心出口端地层微粒尽可能多的排出到驱出液中,使流动实验获得准确的出砂量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可出砂岩心夹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进液口1、前顶管2、前端压帽3、外套4、岩心5、筛网6、橡胶筒7、后端压帽8、环压泵接口9、第一后顶管10、第二后顶管11、出液口12。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为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如附图1所示,一种可出砂岩心夹持器,包括外套4、橡胶筒7,所述橡胶筒套在岩心5径向外侧面,所述橡胶筒外部套设外套,所述外套与橡胶筒之间形成环空,所述外套开设径向的环压泵接口9,该环压泵接口向内连通外套与橡胶筒之间的环空。所述岩心轴向前端面连接前顶管2,所述前顶管中心开设贯通孔,贯通孔前端为进液口1。所述前顶管通过前端压帽3固定在外套上。所述岩心轴向后端面设置筛网6。所述筛网后端连接第一后顶管10,且第一后顶管内径尽量放大,满足其需要承受的胶筒施加的径向环压即可。所述第一后顶管后端连接第二后顶管11,且第二后顶管内径尽量放大,满足其需要承受的胶筒施加的径向环压即可。所述第二后顶管通过后端压帽8固定在外套上,第二后顶管后端口为出液口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475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干热岩流动反应模拟系统
- 下一篇:定位报文单向认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