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封防回血静脉留置针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45343.2 | 申请日: | 2017-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39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梁燕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燕青 |
主分类号: | A61M5/158 | 分类号: | A61M5/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赵蕊红 |
地址: | 5250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座内腔 密封活塞 中心柱 套管 静脉留置针 输液连接座 弹性件 防回血 套管座 自封 连通 输液 座组件 内空 芯杆 装配 二次使用 活动装配 血液回流 穿刺 留置针 血栓 针柄 通畅 保证 | ||
一种自封防回血静脉留置针,设置有针柄组件和套管输液座组件,套管输液座组件设置有输液连接座、密封活塞、弹性件、套管座和套管;输液连接座设置有连接座内腔,连接座内腔设有密封活塞及弹性件;套管座装配于输液连接座,套管座设置有具有通道的中心柱,密封活塞活动装配于连接座内腔,弹性件装配于中心柱,密封活塞的芯杆内空腔与连接座内腔连通,中心柱的通道一端与芯杆内空腔连通,中心柱的通道另一端与套管连通。该自封防回血静脉留置针能有效确保防止血液回流形成血栓,并保证第二次输液的通畅,减少了二次穿刺的风险并减轻了二次使用留置针的成本,具有操作方便、使用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封防回血静脉留置针。
背景技术
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用品不断更新,留置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最安全的穿刺工具。它操作简便,可减少反复穿刺、保护血管及减轻病人痛苦,方便临床用药和应急抢救,减轻了护士工作量,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静脉留置针又称为静脉套管针,通常由不锈针体芯、套管及塑料针座组成。穿刺时将不锈针体芯与外套管一起刺入血管中,进入血管后抽出不锈针体芯,让柔软的套管留在血管中进行输液。由于留置在静脉内的套管是软管,能够避免针体对血管的损伤,病人可以带针轻度活动。静脉留置针适用于任何部位穿刺,一次穿刺可以连续或间隔多次、多天使用,减轻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临床上深受护患欢迎,同时节省了大量的医疗护理人力物力,具有重大的医疗经济意义。
静脉留置针在实际使用中的隐患在于血液回流到导管腔内出现的血栓堵管现象。在一次输液完毕后,医护人员或者通过手压或者通过止流夹关闭输液通道,操作过程中容易将血液吸入套管内;下一次进行输液时,套管内就形成了血栓,如果将血栓在再次输液过程中重新输入静脉,会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故,为了保持静脉留置针的安全性,现有技术中常常需要每几小时冲管一次,甚至需要更换留置针才能进行下一次的输液,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强度。
为了预防输液通道堵塞,保证留置针能重复使用,现有技术均使用例如“正压接头”和“防逆流”等封管技术产品来防止堵管,但始终不能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操作中,使用留置针完成一次输液后,用生理盐水冲管,然后用肝素钠封管,每6至8小时又需要进行一次通管,故工作量很大;使用传统的留置针进行套管的护理程序时,会把大量的血栓冲入人体的血管中,会导致病人产生急性血管类疾病,如病人的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痛,给患者带来了伤害,存在非常严重的医疗隐患;并且,上述护理过程中,需要开支冲管液的费用、封管液的费用以及护理的劳动费用,这些费用大大超出了留置针本身的价格,造成医疗成本比较高。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自封防回血静脉留置针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彻底防止血液回流的自封防回血静脉留置针,该自封防回血静脉留置针是自动正压密封的,是没有止液夹的,在穿刺或者停止输液无需医护人员操作止液夹的动作,及没有连接导管的弯曲所带来的血液虹吸,所以能够避免血液虹吸回流现象发生,从而有效确保防止血液回流形成血栓,并保证第二次输液的通畅,该自封防回血静脉留置针在停止输液并撤离外接输液接头时,内部的密封活塞能提供单向的正压液体输出并自动停止,无需医护人员再关闭止液夹,而是采用自动关闭,不需要在非输液状态下进行间隔性冲洗等,具有操作方便、使用成本低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提供一种自封防回血静脉留置针,设置有针柄组件和套管输液座组件,针柄组件活动装配于套管输液座组件,所述套管输液座组件设置有输液连接座、密封活塞、弹性件、套管座和套管;
所述输液连接座设置有连接座内腔,连接座内腔设置有所述密封活塞及推动密封活塞移动使得密封活塞与连接座内腔相应打开或者关闭的所述弹性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燕青,未经梁燕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453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