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引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27207.0 | 申请日: | 2017-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46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童充;吴越涛;吴迪;杨昊;沈韵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H01R4/6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雷电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进行自然雷电引导触发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明显,极端气候增多,雷电活动比以往更加频繁剧烈。据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十年,全球雷暴活动将持续大幅增加。
雷电一直是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自然因素。现有的传统防雷技术可以使雷害最小化,但难以将其完全消除,这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使用技术手段进行自然雷电引导触发,对雷电本质和雷电防护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自然雷电的人工触发,主要是依靠火箭引雷,即向雷暴云体发射拖带细金属导线的一次性火箭,来进行雷电触发。
已有的这种“火箭引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效性低、成本高、安全性限制。
1、有效性低
火箭引雷难以把握时机,有效时间只有数秒到数十秒。由于无法判断雷云精确位置,并且不易判别雷电触发的必要条件,一般仅能靠经验和大气电场强度的参考值来把握时机,因此有效时间只有从火箭发射至到达限定高度的数秒到数十秒,极易失败;同时受发射成本的限制,无法无限制的发射;此外还要求火箭带相应的电荷,并且以恰当的速度和高度,来提高成功率。据称,几十年来国内仅成功数十次,全世界也不过数百次,绝大部分为无效或失败案例。火箭引雷被现代雷电研究认定为成功概率极低的引雷手段。
2、引雷成本高
第一,由于该类型小型火箭皆为一次性使用,本身需要较高的成本;第二,火箭作为危险物品,具有维护、储存、运输成本;第三,由于极低的成功率,导致单次引雷成功的综合成本太高。
3、安全性限制
引雷用火箭虽然体积偏小,但毕竟本身为危险物品,不论在发射及部件发射完成后的掉落环节、还是储存、维护、运输环节,皆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总体而言,火箭引雷目前被认定为一种有效性较差、局限性极强、成功概率极低的引雷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性较强、局限性较低、成功率较高、成本较低、对导线要求较低且安全性较好的引雷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引雷装置,包括能够遥控的无人机、与所述无人机相绝缘连接并位于所述无人机顶部的金属尖端、与所述无人机相绝缘连接且首端与所述金属尖端相直接连接的金属导线、与所述金属导线的尾端相连接的接地装置、与所述金属导线的尾端相连接的控制和测量装置。
优选的,所述引雷装置还包括用于绕制存放所述金属导线的绕线滚轴。
优选的,所述绕线滚轴安装于箱体内,所述箱体的顶部开设有出线口,所述金属导线由所述出线口引出。
优选的,所述绕线滚轴的两端通过轴承安装于所述箱体的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控制和测量装置也设置于所述箱体内。
优选的,所述无人机为多旋翼无人机。
优选的,所述金属导线的长度为500-2500m,直径为0.2-0.5mm。
优选的,所述金属导线为铁导线或铜导线。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利用无人机挂载金属尖端和金属导线升空接近雷暴云来实现雷电的引导和触发,其有效性强、成功概率高,并且稳定性较强,可重复使用,成本较低,对金属导线的要求较低,且存储、维护、运输等环节的安全性较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引雷装置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无人机;2、金属导线;3、绕线滚轴;4、控制和测量装置;5、箱体;6、金属尖端;7、接地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如附图1所示,一种引雷装置,包括能够遥控的无人机1、金属尖端6、金属导线2、绕线滚轴3、接地装置7以及控制和测量装置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272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