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包装电池的排气泄压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00752.0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165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桑海波;卢海;李金超;智乐乐;谭军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达东大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2 | 分类号: | H01M2/1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包装 电池 排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包装电池的排气泄压结构。
背景技术
锂二次电池是当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能量存储与转化装置,所使用外壳有铝壳、钢壳、塑料壳、铝塑复合膜等几种。采用铝塑复合膜的软包装锂二次电池具有质轻、体积利用率高等优点,但是这种壳体刚度与耐压能力差,电池在化成过程中因SEI膜或其他副反应产生的气体容易造成软包装电池鼓胀变形,影响电池的性能以及与用电设备的贴合度,而且这种气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容易冲破铝塑复合膜,造成较严重的安全问题。
为了克服软包装电池的胀气问题,在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均会在二封成型之前采用一种气囊结构,电池在化成环节产生的气体被特制的夹具挤压进入此气囊中,再通过抽气二封的工序排出体外。由于该气囊距离电池一侧较近、而离另一侧较远(特别对于一些尺寸较大的动力电池而言),因此在抽气二封环节,远离气囊与靠近气囊这两侧的气体排出并不均匀,影响电池局部的反应环境。而且对于一些产气量较大的电池材料体系而言(例如钛酸锂),这种单气囊的体积空间并不能充分容纳所产生的气体。上述两方面原因都不利于电池的容量、寿命与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包装电池的排气泄压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包装电池的排气泄压结构,包括铝塑复合膜、气囊腔、电芯和选择性透过膜;电芯包裹在经对折后的铝塑复合膜内,在电芯两侧的铝塑复合膜内均设置有气囊腔;电芯与一侧气囊腔之间设置有选择性透过膜。
进一步的,所述选择性透过膜只能穿过气体分子,无法透过电解液。
进一步的,没有设置选择性透过膜的那一侧铝塑复合膜为电解液注入通道。
进一步的,电芯从一端同时引出正极耳和负极耳,或者从两端分别引出正极耳和负极耳。
进一步的,电芯与气囊腔之间的铝塑复合膜通过热封封闭;铝塑复合膜的边缘通过热封封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双气囊结构可以在抽气二封环节更均匀且更充分的排出气体,更好的解决软包装电池的胀气问题,营造电池内部均一的反应环境,整体上提高电池的容量、使用寿命与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两个气囊腔的形状、尺寸以及距离电芯本体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便于实施。
本实用新型对于钛酸锂这类易于胀气的电池尤其适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示意图;
其中:1电芯;2气囊腔;3选择性透过膜;4正极耳;5负极耳;6铝塑复合膜;7、8、9、10为四处热封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电芯位于铝塑复合膜内,在电芯两侧各设有一个气囊腔,电芯与左侧的气囊腔之间设有选择性透过膜,气体分子可以穿过该膜,但电解液不能透过。右侧的铝塑复合膜为电解液注入通道。正极耳与负极耳从电芯顶端同向引出。
注液工序:首先热封左侧铝塑复合膜的7号位置,然后将电解液从右侧铝塑复合膜注入电芯内,并被选择性透过膜阻挡,注液完毕后热封铝塑复合膜10号位置。
化成工序:气体产生,在夹具作用下挤压进入两个气囊腔中。
抽气二封工序:气体被分别从两个气囊腔中抽出体外,然后热封电芯两侧的8号和9号位置,再将两个气囊腔切除,得到成型的电池。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电芯位于铝塑复合膜内,在电芯两侧各设有一个气囊腔,电芯与右侧的气囊腔之间设有选择性透过膜,气体分子可以穿过该膜,但电解液不能透过。左侧的铝塑复合膜为电解液注入通道。正极耳与负极耳分别从电芯两端引出。
注液工序:首先热封右侧铝塑复合膜的10号位置,然后将电解液从左侧铝塑复合膜注入电芯内,并被选择性透过膜阻挡,注液完毕后热封铝塑复合膜7号位置。
化成工序:气体产生,在夹具作用下挤压进入两个气囊腔中。
抽气二封工序:气体被分别从两个气囊腔中抽出体外,然后热封电芯两侧的8号和9号位置,再将两个气囊腔切除,得到成型的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达东大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科达东大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007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安全性能的电池模组外壳
- 下一篇:单体电池及电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