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及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40457.0 | 申请日: | 2017-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17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中科忻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2 | 分类号: | H01M2/22;H01M2/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40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电池组 串并联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成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是由成百上千只单体锂离子电池串并联组成。在这种紧密排列的情况下,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随之安全风险也跟着提高,而目前市场上成熟的BMS管理系统只能管控到单串锂离子电芯组,锂离子单体电芯管控对于目前的BMS管理系统来说还是盲区,如:一个电芯组中某单体电芯出现不良时就会发生电池环流现象,进而热失控,如果温度过高,严重者会导致安全隐患,这就对锂电池组的成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现有PACK模组连接片采用整块连接片对正、负极进行并联,然后再进行串联的方式进行成组,无单体过流保护设计,单体电芯电流路径一致性无法保证,造成电芯一致性变差,循环寿命变差。另外,该种连接片设计机械应力大,对焊接面,焊接点的损伤较大,抗机械冲击能力差。
综上所述,目前圆柱电池连接片采用的是串并联分体式,缺点就是无过流保护,安全性差,电流不均匀,影响电池一致性和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该连接片属于硬连接抗机械冲击能力差等。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温度过高,严重者会导致安全隐患,抗机械冲击能力差问题的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及电池组。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温度过高,严重者会导致安全隐患,抗机械冲击能力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采用上述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电池组。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其包括连接片本体,以及设置在连接片本体两侧的电极触片,所述连接片本体和电极触片之间过载保护结构连接,且所述连接片本体的一端设置有采样端头。
作为上述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本体由多层金属薄片组成并弯折。
作为上述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本体为多层铝合金片。
作为上述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本体的两侧分布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电极触片。
作为上述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极触片上设置有固定孔。
作为上述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采样端头为插簧插片结构。
作为上述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本体的厚度为0.5mm-3mm。
作为上述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采样端头与连接片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作为上述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极触片采用焊接的形式与电池电极连接。
一种电池组,其包括如以上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片所采用的连接片本体和电极触片的设置形式可以实现任意串并联电流路径一致性,并且采用此串联连接片可以有效的减少连接片厚度,降低焊接难度;保证了每颗电池电流路径一致性,进而保证电池一致性,提高循环寿命;该连接片同时设计了过载保护结构,当发生热失控时过载保护结构熔断可以及时切断单体工作状态,提高电池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片本体;2:电极触片;3:过载保护结构;4:采样端头; 5: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串并联连接片,其包括连接片本体1,以及设置在连接片本体1两侧的电极触片2,连接片本体1和电极触片2之间过载保护结构3连接,且连接片本体1 的一端设置有采样端头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中科忻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西中科忻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404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圆柱电芯模块
- 下一篇:电芯治具以及转盘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