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站耦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23118.1 | 申请日: | 201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747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郦银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凡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5/18 | 分类号: | H01P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站 耦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站耦合器。
背景技术
耦合器是从无线信号主干通道中提取出一小部分信号的射频器件,现有技术的基站耦合器的壳体内部设计简单,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很好的防尘,防摔及屏蔽外部的干扰信号保证自身的稳定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基站耦合器,通过设置调节杆调节主传输导体及耦合导体之间的耦合距离,避免耦合器稳定性差的麻烦,同时结构特殊,密封性较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站耦合器,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其中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分别位于壳体相对两侧;连接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的主传输导体;内置于壳体且位于第三端口一侧的功率电阻;连接功率电阻与第三端口的耦合导体,其中主传输导体与耦合导体分别具有相互平行且靠近的第一耦合部和第二耦合部;设置于壳体一侧且止抵第一耦合部的调节杆,调节杆通过螺纹连接穿设壳体,抵触第一耦合部靠近或远离第二耦合部;以及覆盖壳体的盖板,盖板通过螺栓固定于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壳体与盖板面向主传输导体与耦合导体的部分设置加厚凸台。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还包括设置于壳体且支撑主传输导体与耦合导体的支撑条,支撑条两端嵌合于限位卡槽,限位卡槽设置于壳体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壳体具有靠近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及功率电阻一侧的加工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还包括设置于壳体与盖板之间的密封胶层,密封胶层位于壳体及盖板相互接触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1)设置调节杆调节主传输导体与耦合导体之间的耦合距离,提高灵敏性及稳定性。
2)壳体与盖板具有加厚凸台,避免信号干扰,同时密封性良好。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耦合器内部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耦合器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耦合器立体图。
附图标记
壳体10,第一端口11,第二端口12,第三端口13,主传输导体20,第一耦合部21,耦合导体30,第二耦合部31,调节杆40,盖板50,加厚凸台60,支撑条70,限位沟槽71,加工凹槽80,功率电阻90,密封胶层1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请一并参考图1与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耦合器内部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耦合器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基站耦合器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第一端口11、第二端口12及第三端口13,其中第一端口11与第二端口12分别位于壳体10相对两侧;连接第一端口11与第二端口12的主传输导体20;内置于壳体10且位于第三端口13一侧的功率电阻90;连接功率电阻90与第三端口13的耦合导体30,其中主传输导体20与耦合导体30分别具有相互平行且靠近的第一耦合部21和第二耦合部31;设置于壳体10一侧且止抵第一耦合部21的调节杆40,调节杆40通过螺纹连接穿设壳体10,抵触第一耦合部21靠近或远离第二耦合部31;以及覆盖壳体10的盖板50,盖板50通过螺栓固定于壳体10。需要了解的是,基站耦合器通过第一端口11输入功率,经过耦合作用释放出两种不同的功率,经过第二端口12和第三端口13分别输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主传输导体20传输信号功率,并配合与其相互靠近平行的耦合导体30产生耦合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两者分别具有相互平行且靠近的第一耦合部21和第二耦合部31,藉以控制耦合距离,提高耦合效率及稳定性,但同时为了避免两者相互之间距离过近,引起碰撞,将第一耦合部21与第二耦合部22单独进行弯折,实现耦合频段的控制,同时也是为了配合调节杆40的微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凡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凡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231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天窗的测试工装
- 下一篇:发光二极管元件装置与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