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生产线的吸音隔音罩及生产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19745.8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20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宋涛;徐灿荣;王晋;王华杰;张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K11/16 | 分类号: | G10K1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47 | 代理人: | 陈庆超,桑传标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生产线 吸音 隔音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隔音降噪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生产线的吸音隔音罩及生产线。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冲压生产节奏的加快,噪音也逐渐成为冲压生产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冲压生产线线尾为敞开式生产,生产线出口处噪音值平均约为91.52dB(A),而冲压生产线员工恰位于生产线尾部噪音的出口处,其噪音超出国家标准(以8小时工作制为基准噪音值为85dB(A)/8h)。虽采取防震降噪、员工佩戴耳塞等保护措施,但噪音的产生对部分的员工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影响员工的职业健康。前期为阻挡噪音,虽在生产线出料口处安装塑料帘,噪音虽有所下降,但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生产线的吸音隔音罩,该吸音隔音罩能够有效阻隔生产线末端的噪音。
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线,该生产线末端安装有上述吸音隔音罩,生产线噪音小,对操作人员无不良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生产线的吸音隔音罩,包括底面开口的罩体和连接于所述罩体底部两侧的连接部,以使所述罩体用于开口向下跨接于生产线末端的出料口上,所述罩体具有相互平行的前端面和后端面,所述前端面和后端面分别形成有位置相对的开孔,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生产线的出料通道。
可选地,所述罩体包括长方体或正方体形框架和固定于所述框架上以围绕成所述罩体的多个隔音板,所述罩体的左侧面、右侧面和顶面的隔音板分别可滑动固定于所述框架上,所述罩体的前端面的隔音板可拆卸固定于所述框架上。
可选地,所述框架的顶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形成有沿罩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滑槽,以使隔音板分别滑动固定于所述滑槽内。
可选地,所述框架的顶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形成有两组平行设置的所述滑槽,以分别形成可滑动的双层隔音板。
可选地,所述隔音板包括由外至内依次铺叠成型的铝板、橡塑海绵层和蜂窝铝板。
可选地,所述框架包括固定连接的多个空心方管,所述空心方管与所述隔音板的连接间隙填充有弹性填充物。
可选地,所述前端面的两侧设有检查门。
可选地,所述前端面设有可覆盖前端面开孔的透明隔音帘。
可选地,所述吸音隔音罩内部设置有照明装置。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生产线,包括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的吸音隔音罩,所述罩体开口向下跨接于所述生产线末端的出料口上,所述出料通道沿所述生产线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分别与生产线末端两侧的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工作台的连接间隙分别填充有弹性填充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的吸音隔音罩用于跨接在生产线末端,形成密封性好的隔音降噪腔,能够有效阻隔生产线末端噪音污染,该吸音隔音罩具有能够容纳生产线的出料通道,不影响生产线末端出料口的功能。本公开的生产线在末端安装有上述吸音隔音罩,能减少末端出料口释放的噪音,对操作人员无不良影响。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吸音隔音罩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吸音隔音罩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滑动隔音板形成漏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提供的吸音隔音罩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提供的吸音隔音罩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隔音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提供的吸音隔音罩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隔音板和框架连接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框架 2 隔音板
21蜂窝铝板 22铝板
23橡塑海绵层 3 生产线出料口传送带
4 空心方管 5 弹性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针对装置本身的轮廓而言的。“前、后”是以生产线运转的方向为基准,具体地,生产线运转末端方向为前,生产线运转起始端方向为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197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大提琴支撑座
- 下一篇:一种移动硬盘保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