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构造柱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08212.X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329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张珈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珈铭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C3/30;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加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构造柱。
背景技术
砌体结构房屋工程是我国农村量大面广的结构形式,在历次震害中,砌体结构震害通常比较严重,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农村房屋建设多数为自主建设,其建设时很少考虑地震设防。目前,新建房屋可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施工技术进行加固,其中碳纤维胶包括碳纤维底胶、找平胶、浸渍胶。
现有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工艺的缺点:
1、质量难以控制: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要求对各阶段的施工用胶比例要求极高,往往由于工人用胶调制比例不均匀,导致胶的强度降低。
2、施工时间难以控制: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胶的固化时间较短,在涂刷过程中施工速度难以控制,太快导致涂刷厚度不够,太慢导致胶体固化涂刷不均匀。只能每次配置少量的胶液,小面积集中涂刷。
3、环境影响: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胶液对操作时温度要求在5℃~40℃之间,且空气、工作面应手指触感干燥为宜。
4、温度难以控制:根据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胶液的固化温度要求,不易在昼夜温差较大时间施工,施工完成后胶液固化时间随环境温度进行确定,并不得雨淋或受潮,防止硬物碰伤液体表面。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构造柱,该预制构造柱用于加固原有的砌体结构墙体,加固时无需改动原结构内部,仅在原结构外部增本构造柱,构造柱上设置有梁,并在梁节点处设置立柱,形成梁、柱构架式外贴体系,将原有老旧住宅结构加固在该结构架体系上,提高砌体建筑物房屋的抗震性能,使用寿命长,环境影响较小,而且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制构造柱,包括支撑主体、底部固定件、顶部固定件和稳定梁,底部固定件和顶部固定件分别焊接在支撑主体的底部和顶部,稳定梁连接相邻两根支撑主体。
进一步的,支撑主体的截面为L形或矩形,支撑主体侧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与凹槽底面垂直的加强件;所述L形预制构造柱设置在房屋外墙的转角处,所述矩形预制构造柱设置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加强件一般为圆柱状的金属杆件或带有尖端的金属杆件,加强件与支撑主体焊接或者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支撑主体的边缘设置有翼板,翼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预制构造柱内还包括纵向的钢筋,钢筋由预制构造柱的顶端和底部伸出,所述钢筋的端头设有弯钩。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钢筋的端头做成180°弯钩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构造柱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预留孔。
再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预制构造柱沿竖直方向每隔500mm设置直径14mm的预留孔。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构造柱贴近墙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灌浆缝,灌浆缝连通凹槽且灌浆缝外设有覆盖板。灌浆缝用以灌注灌浆料和钢筋植筋使预制构造柱与墙体黏结为一体。
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预制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
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灌浆缝的宽度为10~20mm。
进一步的,底部固定件为金属平板,底部固定件的表面设置有螺栓孔,螺栓孔里设有地脚螺栓,且底部固定件与支撑主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的顶部固定件为金属平板,顶部固定件的表面设置有螺栓孔,螺栓孔内设有膨胀螺栓,且顶部固定件与支撑主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的覆盖板与支撑主体采用螺栓连接,且覆盖板与支撑主体之间设有密封垫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预制构造柱用于加固原有的砌体结构墙体,加固时无需改动原结构内部,仅在原结构外部增设地梁和圈梁,并在梁节点处设置立柱,形成梁、柱构架式外贴体系,将原有老旧住宅结构加固在该结构架体系上,提高砌体建筑物房屋的抗震性能,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L形预制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矩形预制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墙体,2-支撑主体,201-加强件,202-翼板,203-连接孔,205-预留孔,206-顶部固定件,207-底部固定件,208-加强筋,3-稳定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珈铭,未经张珈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082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裂缝修补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车间与展厅之间的防沉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