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拟含裂隙土柱的降雨入渗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50627.2 | 申请日: | 201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31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覃茂森;程圣国;刘朝;陈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3/04 | 分类号: | G01N13/04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拟 裂隙 降雨 入渗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雨入渗装置,特征涉及一种模拟土柱含裂隙降雨入渗装置。
背景技术
降雨入渗是指自然界空气中的水分以降雨的形式转化为土壤水的过程,它是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水分重分布则影响着不同时间段土壤不同深度的含水量,表现在农耕方面是影响土壤含水量和植物吸收的有效性,当在滑坡地质灾害中则表现为滑坡发生的滞后现象。目前,研究降雨入渗规律的常用方法是进行室内人工降雨试验,但是研究的重点都放在均质土体或者是连续土体,而实际的边坡和滑坡都是含有裂隙的,裂隙的存在为雨水提供了入渗通道,使得雨水能更快的进入土体,由此对土体渗流带来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而且更符合实际情况。为了研究裂隙对土体渗流带来的影响,如何模拟含有裂隙土体的降雨入渗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拟含裂隙土柱的试验装置,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含裂隙土柱的降雨入渗试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模拟含裂隙土柱的降雨入渗试验装置,包括TDR探针和圆管,圆管是由两片透明瓦片拼接而成,在圆管外侧套有松紧箍,在圆管上固定安装有n形支架,在圆管管口上方设有伸缩杆,伸缩杆上端与支架固定连接,在伸缩杆下端连接有裂隙片,在圆管外壁上由上到下开设有多个通孔,TDR探针插入在所述通孔内。
在支架上安装有滑槽,在滑槽内设有滚轮,伸缩杆上端连接在滚轮上。
所述裂隙片片为不锈钢。
在两片透明瓦片之间设有密封条。
在圆管外壁上设有刻度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方便的实现试验装土,在装土过程中可以方便的实现裂隙的模拟,同时试验结束后,圆管可拆卸,方便试验残土的清理。在模拟裂隙时,填土完成后只需要将裂隙片抽出,不用再对土体进行切割、挖除,避免了对周围土体的扰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圆管1、松紧箍2、TDR探针3、密封条4、采集器5、通孔6、传输线7、伸缩杆8、滚轮9、裂隙片10、支架11、刻度线12、滑槽1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模拟含裂隙土柱的降雨入渗试验装置,包括TDR探针3和圆管1,圆管1是由两片透明瓦片拼接而成,在圆管1外侧套有松紧箍2,在圆管1上固定安装有n形支架11,在圆管1管口上方设有伸缩杆8,伸缩杆8上端与支架11固定连接,在伸缩杆8下端连接有裂隙片10,在圆管1外壁上由上到下开设有多个通孔6,TDR探针3插入在所述通孔6内。
TDR探针3通过数据传输线连接与数据采集器连接,裂隙片10是由四片不锈钢薄片连接成的十字形结构,松紧箍2可以是橡皮圈。
在支架11上安装有滑槽13,在滑槽13内设有滚轮9,伸缩杆8上端连接在滚轮9上。滑槽13和滚轮9可以便于横向移动裂隙片10。
在两片透明瓦片之间设有密封条4。
在圆管1外壁上设有刻度线12。刻度线12可以便于将土样填充到指定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步骤如下:
1)将凡士林均匀涂抹于有透明瓦片内壁,避免边壁流,然后将两片瓦片合拢,并用松紧箍2进行紧固,保证两片有透明瓦片之间设有密封条4被压紧。
2)将试验用土样装填至圆管1内,而后将支架11固定到圆管1上,将伸缩杆8和裂隙片10安装到支架11上,通过刻度线12确定土样标高。
3)继续装填试验用土样,将土样填至预设高程,装土完毕,此时裂隙片10被埋在土样中。
4)将裂隙片10完全抽出土样,裂缝制作完毕,拆除支架11,先用用保鲜膜覆盖圆管1表面,防止土体含水率发生较大的变化。
将油泥涂抹于TDR探针3周围,由通孔6将TDR探针3水平插入到土样中,将传输线7连接至采集器5,进行仪器调试,数据稳定后即可开始降雨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506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