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套自然物源模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42107.7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640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崔智博;尹太举;王冬冬;刘艺妮;李梦璐;汪舒;张兴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100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套 自然物 模拟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沉积物模拟技术领域,更加具体来说是一套自然物源模拟系统。
背景技术
沉积模拟技术是基于水动力学、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等学说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模拟技术,通常是把碎屑沉积体系通过时间以及空间尺度的缩小来反应自然界的沉积现象。沉积模拟技术的特点在于,具有沉积条件可控性、沉积模型正演性及模型与原型可对比性等。
现今我们应用的物源系统都是人工物源系统,并没有基于自然物源的供给方法。例如,人为进行砂泥混合再倒入进桶从而进行实验,这种方法人为因素较大并且不精确,桶内现象不能直观的反应出来,无法真实反应物源的产生,因而我们急需要一种能够提高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并且真实反应物源产生的物源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套自然物源模拟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施的:一套自然物源模拟系统,它放置在地平面上;它由自然界降水模拟装置、物源区和地层切割装置;所述的自然界降水模拟装置和地层切割装置位于所述的物源区的两侧;
所述的自然界降水模拟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喷头、流量指示器和开水阀;所述的喷头位于所述的第一支撑杆的头部,在所述的第一支撑杆上分别设置有流量指示器和开水阀;
所述的物源区包括底座、升降柱、翼缘挡板、试验台、入水槽和出水槽;所述的入水槽和出水槽分别位于所述的试验台的两端衔接设置;在所述的试验台的两侧设置有翼缘挡板,所述的试验台与下方设置的底座之间通过升降柱固定连接;
所述的地层切割装置包括固定器、滑动装置、切割板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的切割板和固定器的一端均通过滑动装置与所述的第二支撑杆连接并上下滑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入水槽和出水槽均采用可拆卸结构,并与所述的试验台之间倾斜布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试验台由两个或多个横板拼接而成,在每个所述的试验台的下方均设置有四个升降柱,每个所述的升降柱均可上下自由调节高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翼缘挡板采用可变式塑胶制作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固定器上安装有计量工具。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精度高,能够真实的反应物的物源的产生:通过自然界降水模拟装置,可以模拟自然界的降雨,并且可以调节降雨量。可以通过物源区上的入水槽,模拟自然界的洪水。可以模拟自然界雨水对地层的冲刷,使实验更贴近真实。
2、操作简单,节省时间:可以模拟地层的升降,更便利的调整地层的高低;通过地层切割装置,可以切割地层,以便满足实验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自然界降水模拟装置的结构布置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物源区的结构布置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地层切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1.2、喷头2、开水阀3、流量指示器4、底座5、升降柱6、翼缘挡板7、试验台8、入水槽9、出水槽10、固定器11、滑动装置12、切割板13、自然界降水模拟装置15、物源区16、地层切割装置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照图1-4所示:一套自然物源模拟系统,它放置在地平面14 上;它由自然界降水模拟装置15、物源区16和地层切割装置17;所述的自然界降水模拟装置15和地层切割装置17位于所述的物源区 16的两侧;
所述的自然界降水模拟装置15包括第一支撑杆1.1、喷头2、流量指示器4和开水阀3;所述的喷头2位于所述的第一支撑杆1.1的头部,在所述的第一支撑杆1.1上分别设置有流量指示器4和开水阀 3;
所述的物源区16包括底座5、升降柱6、翼缘挡板7、试验台8、入水槽9和出水槽10;所述的入水槽9和出水槽10分别位于所述的试验台8的两端衔接设置;在所述的试验台8的两侧设置有翼缘挡板 7,所述的试验台8与下方设置的底座5之间通过升降柱6固定连接;
所述的地层切割装置17包括固定器11、滑动装置12、切割板 13和第二支撑杆1.2;所述的切割板13和固定器11的一端均通过滑动装置12与所述的第二支撑杆1.2连接并上下滑动;所述的入水槽9和出水槽10均采用可拆卸结构,并与所述的试验台8之间倾斜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421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