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茶叶萎凋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25213.4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697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胡电有;汪时佳;李尚庆;沈义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宣城华阳茶叶机械有限公司;安徽中徽茶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2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叶 萎凋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茶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茶叶萎凋机。
背景技术
鲜叶进行萎凋,是红茶初制过程的重要工序,萎凋工艺使茶叶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这对后续工艺成茶的外形、内质均起到较大影响。萎凋的目的在于蒸发水分、减少细胞张力,使叶子变软,从而便于揉捻。同时,增强酶的活性,使内含成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为红茶的优良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萎凋方法有日晒萎凋和室内自然摊晾萎凋,可以有效保持茶叶香味,但是其效率较低。现有技术中采用萎凋装置对茶叶进行机械化加工,将茶叶放在烘网上采用加热装置加快鲜叶的水分蒸发,但是在生产过程中有些茶叶没有被翻转均匀,并不能实现均匀的萎凋,茶叶质量较差,操作人员还需进一步的将茶叶进行二次机械萎凋,极大的浪费劳动力,减小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叶萎凋机,自动化的对茶叶进行循环、均匀的萎凋,保证萎凋质量,减小劳动力,增加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萎凋机,包括调温萎凋室,所述的调温萎凋室包括布置于上部的进料口与下部的出料口,茶叶从出料口输出后经传送装置再次传送至进料口进行循环萎凋。
调温萎凋室预先设定好萎凋温度,从进料口置入茶叶,由上至下完成萎凋之后从出料口输出,这时茶叶从出料口翻转落入传送装置,传送装置将茶叶再次置入进料口进行循环萎凋,在传送过程中茶叶实现翻转均匀进行再次萎凋,保证了茶叶的质量,减小了劳动力,增加工作效率,并且相对传统机械本实用新型体积较小,仅经过循环就可以完成茶叶萎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茶叶萎凋机,包括调温萎凋室10,所述的调温萎凋室10包括布置于上部的进料口11与下部的出料口12,茶叶从出料口12输出后经传送装置20再次传送至进料口11进行循环萎凋。调温萎凋室10预先设定好萎凋温度,从进料口11置入茶叶,由上至下完成萎凋之后从出料口12输出,这时茶叶从出料口12翻转落入传送装置20,传送装置20将茶叶再次置入进料口11进行循环萎凋,在传送过程中茶叶实现翻转均匀进行再次萎凋,保证了茶叶的质量,减小了劳动力,增加工作效率,并且相对传统机械本实用新型体积较小,仅经过多次循环就可以完成茶叶萎凋。
所述的传送装置20的上端设置有布料小车30用于接放茶叶,布料小车30包括对应进料口11设置的布料斗31,所述的布料小车30带动布料斗31在与进料口11平行的方向上做循环往复运动。布料小车30布置在进料口11的上方用于置放传送装置20输送的茶叶,布料斗31对应进料口11,布料小车30对应进料口11循环往复运动,布料斗31将茶叶均匀的布散在调温萎凋室10内,保证茶叶进行均匀的循环萎凋。
所述的调温萎凋室10内设有间隔布置的输送带13,相邻的输送带13的输送方向相反,输送带13在输送方向的尾端布置有斜向的挡板14。布料斗31循环往复的撒下茶叶,茶叶从进料口11被均匀布散在输送带13的表面上,输送带13运动,当茶叶被运输至输送带13的尾端时,顺沿挡板14落入下一层输送带13,如此往复茶叶在调温萎凋室10内被翻转且被均匀的萎凋,进一步的保证了茶叶的质量。
所述的出料口12旁侧布置有感应单元40用于检测出料茶叶的含水率及色泽,出料茶叶达标之后完成萎凋,出料茶叶不达标经传送装置20传送至进料口11继续萎凋。感应单元40对出料茶叶进行检测,确定茶叶的含水率及色泽是否符合标准,达标则收取茶叶进行下一步茶叶,不达标则继续循环萎凋,实现智能自动化的生产。
所述的调温萎凋室10的上方设置有抽湿装置50。抽湿装置50及时的将水气带走,确保茶叶的萎凋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宣城华阳茶叶机械有限公司;安徽中徽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宣城华阳茶叶机械有限公司;安徽中徽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252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