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收线的伸缩式蓄电充电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14271.7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692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许瑞斌;林锦茵;林韵玥;林晗宇;陈朱丽;黄敏珍;李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R13/72 | 分类号: | H01R13/72;H01R31/06;H02J7/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21 | 代理人: | 程昭春 |
地址: | 362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收线 伸缩 式蓄电 充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伸缩、可蓄电且便携方便的可自动收线的伸缩式蓄电充电线。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通讯行业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手机需要通过电池供电使用,现在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然而智能手机往往具有耗电快的问题;为了改善手机耗电快的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充电宝;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充电宝分为便携充电宝和大容量充电宝;前者虽然带来了便携性,但其容量小,供电持续性短,同时,为了及时补充电量,要随身携带输出线和充电器,携带物品繁杂;后者往往以牺牲便携性,换取大容量蓄电;充电宝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应急性供电;故小容量充电宝即可解决此问题;若能解决多种线材携带带来的不便,则便携式充电宝的市场前景更大。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伸缩、可蓄电且便携方便的可自动收线的伸缩式蓄电充电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自动收线的伸缩式蓄电充电线,包括输出端口、输入端口和连接线;其改进之处在于:还包括蓄电池;所述连接线包括与所述输出端口相连接且可伸缩的输出端连接线结构、以及与所述输入端口相连接且可伸缩的输入端连接线结构;所述输出端连接线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转轴、第一发条弹簧、套设于第一转轴上的第一绕线盘、和缠绕于第一绕线盘上的第一连接线;所述输入端连接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转轴、第二发条弹簧、套设于第二转轴上的第二绕线盘、和缠绕于第二绕线盘上的第二连接线;所述蓄电池包括本体部分、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本体部分的侧壁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空腔且可供所述第一连接线伸缩的第一开口、对应于所述第二空腔且可供所述第二连接线伸缩的第二开口、供所述第一转轴伸出的第三开口、和供所述第二转轴伸出的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和第二空腔相连通;所述输出端连接线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空腔的上壁和下壁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具有伸出所述本体部分的上表面的第一伸出段;所述第一伸出段具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伸出段套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旋紧在一起的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抵靠于所述本体部分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发条弹簧的内端和第一转轴相连接;所述第一发条弹簧的外端和第一空腔的内壁相连接;所述输入端连接线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空腔的上壁和下壁相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具有伸出所述本体部分的上表面的第二伸出段;所述第二伸出段具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伸出段套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旋紧在一起的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抵靠于所述本体部分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发条弹簧的内端和第二转轴相连接;所述第二发条弹簧的外端和第二空腔的内壁相连接。
所述第一伸出段还套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旋紧在一起的第三螺母;所述第三螺母的下表面抵顶于所述第一螺母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伸出段还套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旋紧在一起的第四螺母;所述第四螺母的下表面抵顶于所述第三螺母的上表面上。
所述第一伸出段设置有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垫设于所述第一螺母和本体部分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二伸出段设置有第二垫片;所述第二垫片垫设于所述第二螺母和本体部分的上表面之间。
所述第一转轴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小径部分;所述第一绕线盘套设于所述第一小径部分上;所述第二转轴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二小径部分;所述第二绕线盘套设于所述第二小径部分上。
所述第一小径部分具有沿其侧壁向外伸出的第一伸出块;所述第一绕线盘具有与所述第一伸出块卡套在一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小径部分具有沿其侧壁向外伸出的第二伸出块;所述第二绕线盘具有与所述第二伸出块卡套在一起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绕线盘具有呈环形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连接线设置于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绕线盘具有呈环形的第四凹槽;所述第二连接线设置于第四凹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未经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142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增强型虚拟现实显示系统
- 下一篇:一种连接线防水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