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10989.9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7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刘刚才;艾应伟;罗辑;张丹;赵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壤 径流 观测 小区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观测水土流失的环境监测装置,特别是一种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水土流失观测小区的修建技术,通常是在一定大小的地块四周用砖或岩石砌墙后表面抹平,或者用混泥土筑墙围成长方形,小区坡下端的墙外面接观测池或桶而进行水土流失观测。不同空间尺度产流机制,地表径流与壤中流的形成条件及其汇流过程与相互转换规律,径流过程的连续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内在机制等原因,且由于四周隔墙不透水,特别是小区坡脚的隔墙,当土壤在降雨作用下达到饱和时,壤中流遇不透水的隔墙而成为地面径流,使地面水深增加,减弱雨滴的侵蚀作用力。这样,一方面不能准确测定土壤流失量,另一方面测得的水流失量过多。原有的观测小区结构较为复杂,加上观测小区由多个重复的观测单元组成,修建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进行实时观测和观测数据准确的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由多个并排设置于观测区域的观测单元构成,观测单元包括上隔墙、侧隔墙、下隔墙、壤中流层、地表径流层、地表径流收集槽、壤中流收集槽、壤中流收集池和地表径流收集池,在观测区域上侧宽度方向砌有上隔墙,在上隔墙的两侧分别沿观测区域的坡度砌有侧隔墙,在两面侧隔墙的下端之间砌有下隔墙,上隔墙、两面侧隔墙和下隔墙共同围合形成观测单元,壤中流层为观测单元内的自然土体,地表径流层用于观测自然坡面的地表径流,在下隔墙的内侧且与自然坡面相交的墙角处设有墙内凹腔,墙内凹腔的下部固定有地表径流收集槽,地表径流收集槽的上沿位于下隔墙的内侧与自然坡面的交接处,地表径流收集槽的中间低洼处设有穿墙的地表径流导流管,壤中流层的观测厚度因自然土层厚度以及观测需要而异,一般在80~150厘米,壤中流层正下方且在下隔墙内侧一定区域内沿下隔墙走向浇筑有带状的防渗层,防渗层的上表面与壤中流层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防渗层下部固定有壤中流收集槽,壤中流收集槽的上沿位于下隔墙的内侧与防渗层上表面的交接处,壤中流收集槽的中间低洼处设有穿墙的壤中流导流管。在下隔墙的外侧开有坑道,坑道内置有壤中流收集池和地表径流收集池,地表径流收集槽与地表径流导流管的一端连接,地表径流导流管的另一端与地表径流收集池连通,壤中流收集槽与壤中流导流管的一端连接,壤中流导流管的另一端与壤中流收集池连通。
进一步地,上隔墙、侧隔墙和下隔墙的顶面为具有向外侧下方倾斜的外斜面。
进一步地,地表径流收集槽和壤中流收集槽的纵截面均呈V型结构。
进一步地,地表径流收集槽的底部沿长度方向开有地表径流导流槽,地表径流导流管与地表径流导流槽连通,壤中流收集槽的底部沿长度方向开有壤中流导流槽,壤中流导流管与壤中流导流槽连通。
进一步地,地表径流导流槽和壤中流导流槽均为半圆形槽、半椭圆形槽或矩形槽。
进一步地,地表径流导流管均以25°倾角沿坡向向下倾斜布设。
进一步地,地表径流导流管与壤中流导流管的进水口前沿设有径流过滤端,地表径流过滤端为PVC材质的过滤网,壤中流过滤端由不同直径的沙石按先粗后细的顺序呈冲积扇状堆填而成。
进一步地,防渗层为混凝土层。
进一步地,多个观测单元紧邻设置,相邻两个观测单元的侧隔墙顶部的外斜面形成V型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由四面隔墙顺沿坡体砌筑,在观测单元内依次布设壤中流层和地表径流层,再用不同收集池对壤中流和地表径流分别进行收集,其结构简单。
2、在下隔墙的内侧墙角处设有墙内凹腔,在雨天产生地表径流时,地表径流层的地表径流能够及时导入收集槽,并由径流导流管收集于地表径流收集池内,在壤中流层的下端正下方设置防渗层,可防止土壤层径流继续下渗,影响实际收集量,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观测数据准确度。
3、径流导流管均以25°倾角沿坡向向下倾斜布设,并在径流导流管进水口前沿设有过滤端,地表径流过滤端为PVC材质的过滤网,壤中流过滤端由不同直径的沙石按先粗后细的顺序呈冲积扇状堆填而成,可有效防止泥沙堵塞径流导流管。
4、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分别由地表径流收集池和壤中流收集池进行实时收集,可快速得到观测数据,更具有参考价值。
5、上隔墙、侧隔墙和下隔墙的顶面为具有向外侧下方倾斜的外斜面,防止滴落在隔墙顶面的雨水再进一步流进观测单元内而引发观测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109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