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简易型铲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95668.6 | 申请日: | 2017-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568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施杰群;贺超;曹馨文;熊永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3/46 | 分类号: | E02F3/46;E02F3/60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19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简易 型铲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简易型铲泥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冶金行业中,大量的氧化铁皮随冷却水冲入沉淀池内,在沉淀池内沉淀,当沉淀池中的氧化铁皮过多时,需停产,将沉淀池内的积水抽干,淤积物挖出。
清淤泥一般采用抓斗机,但此装置一般是以无粘性的沙砾或低粘性的泥土淤积物为对象,对于中、高粘性的氧化铁皮淤积物,采用抓斗机抓取量少,清淤泥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易型铲泥装置,提高中、高粘性的氧化铁皮淤积物清理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易型铲泥装置,包括:铲斗主体,所述铲斗主体为一侧开口的壳体,在其开口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吊装挂接件和第二吊装挂接件,所述铲斗主体在第一吊装挂接件端设置有凸出尖角。
进一步地,所述铲斗主体包括:两块第一侧板、一块第一底板、一块第二底板、一块第三底板及一块第四底板,两块所述第一侧板平行设置,形成铲斗主体的侧面,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三底板及第四底板首尾相接并与第一侧板焊接固定,形成铲斗主体的底面,其中,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连接处形成所述凸出尖角。
进一步地,所述铲斗主体包括:两块第二侧板、一块第五底板及一块第六底板,两块所述第二侧板平行设置,形成铲斗主体的侧面,所述第五底板及第六底板首尾相接并与所述第二侧板焊接固定,形成铲斗主体的底面,其中,所述第五底板为平板,所述第六底板为卷板,两者相切,所述第五底板靠近开口处的边形成所述凸出尖角。
进一步地,所述铲斗主体内、凸出尖角处设置有配重件。
进一步地,铲斗主体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吊装挂接件和第二吊装挂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吊装挂接件和第二吊装挂接件为矩形钢板,端部开设有圆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吊装挂接件和第二吊装挂接件厚度为20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简易型铲泥装置,凸出尖角利于沉入淤积物中;铲斗主体底面封闭,不会撒漏已取得的淤积物;一侧开口,利于倾倒已取得的淤积物,对于中、高粘性的氧化铁皮淤积物,清淤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简易型铲泥装置实施例一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简易型铲泥装置进入淤积物时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简易型铲泥装置被吊运过程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简易型铲泥装置倾倒淤积物的状态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简易型铲泥装置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侧板,2.第一底板,3.第二底板,4.第三底板,5.第四底板,6.凸出尖角,7.第一吊装挂接件,8.第二吊装挂接件,9.第一钢丝绳,10.第二钢丝绳,11.淤积物,12.运输车,13.第五底板,14.第六底板,15.第二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
一种简易型铲泥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铲斗主体,铲斗主体为一侧开口的壳体。铲斗主体包括:两块第一侧板1、一块第一底板2、一块第二底板3、一块第三底板4及一块第四底板5,两块所述第一侧板1平行设置,形成铲斗主体的侧面,第一底板2、第二底板3、第三底板4及第四底板5首尾相接并与第一侧板1焊接固定,形成铲斗主体的底面,其中,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连接处形成凸出尖角6。铲斗主体开口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吊装挂接件7和第二吊装挂接件8。
使用方法:如图2~4所示,先用卸扣将第一钢丝绳9和第二钢丝绳10分别固定于铲泥装置第一吊装挂接件7和第二吊装挂接件8上,然后将第一钢丝绳9和第二钢丝绳10另一端挂于汽车吊的两个吊钩上。图2和图4中,第一钢丝绳9(图未示)处于松弛状态。如图2所示,松开第一钢丝绳9,将铲泥装置坠入淤积物11中。如图3所示,淤积物11进入铲泥装置后,收紧第一钢丝绳9,通过第一钢丝绳9和第二钢丝绳10将铲泥装置吊离沉淀池。如图4所示,松开第一钢丝绳9,将淤积物倾倒至运输车12。完成一个循环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956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