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屠宰废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90410.7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405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扬;周殷伟;林冠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阳正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4;C02F101/30;C02F103/2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0 | 代理人: | 廖慧敏 |
地址: | 40000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屠宰 废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屠宰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制品需求量的增大,屠宰场、肉联厂的废水排放量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屠宰废水来自牧畜、禽类的宰杀加工,是我国最大的有机污染源之一。据调查,屠宰废水的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其污染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由于含有的高浓度的有机质不易降解、处理难度较大,屠宰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水环境产生极大污染。因此。控制屠宰废水中COD、BOD5、SS等污染指标,对于减轻水体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屠宰废水处理方法存在较大问题。目前这类废水的生物处理,多采用好氧法或好氧法的改进型工艺为主,也有的采用厌氧生物处理,从这些工艺在国内外的实际运用情况看,存在废水处理效率低、外加物(如外加碳源物、调节药剂等)使用量大且费用高等问题,从而导致整体上单位水量造价和单位水量成本均较高。不利于屠宰废水的处理再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屠宰废水处理装置,该废水净化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屠宰废水的生物处理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屠宰废水处理装置,包括顶面开口的生物氧化池,所述生物氧化池顶面设有一个匹配的盖板,所述盖板底面均匀连接有若干填料柱,填料柱置于生物氧化池内,所述填料柱含有活性污泥填料,活性污泥填料内含有兼氧发酵菌群。
本实用新型在盖板下设置若干填料柱,填料柱内设有活性污泥填料,活性污泥填料内含有兼氧发酵菌群,在对屠宰废水进行生物处理时,活性污泥填料内的兼氧发酵菌群在氧气充分时进行有氧发酵,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在氧气浓度低时,开始厌氧发酵,继续降解有机物质,因此,生物氧化池内,有氧发酵和厌氧发酵交替进行或同时进行,相比于现有单一的有氧分解或厌氧分解而言,具备更高的降解效率,并且由于填料柱为多个,填料柱表面与生物氧化池内的废水接触面大,利于有兼氧发酵菌群分解有机物质,进一步提高废水的生物处理效率。
所述填料柱包括外筒和内筒,其中,外筒和内筒均为下端封闭的圆筒,外筒套设于内筒外,所述活性污泥填料填充于外筒与内筒间,且外筒和内筒侧壁均设有网孔,在活性污泥填料与外筒间设有一层滤膜。
将用于降解废水有机物质的兼氧发酵菌群培养在活性污泥填料中,活性污泥填料置于外筒与内筒间,且活性污泥填料与外筒间设有一层滤膜,因此活性污泥填料中的兼氧发酵菌群能够通过网孔和滤膜将生物氧化池内的有机物质进行降解,同时由于自身培养于活性污泥填料中,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自身长期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培养环境中,因而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有机物降解效率,无需频繁更换活性污泥填料,降低外加碳源物的使用量,进而降低屠宰废水的处理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滤膜的滤孔孔径为0.10-0.22μm。
保证大部分兼氧发酵菌群中的有益菌不会穿过滤膜而进入生物氧化池废水中,避免有益菌大量流失,同时滤膜能够保证废水中的大小有机分子通过,进入活性污泥填料中被有益菌降解。
所述填料柱的内筒顶部设有一个环形的挡板,所述挡板外径与外筒外径一致,且挡板置于外筒顶部,所述挡板与内筒顶端通过一个倒锥形的引流管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挡板将内筒限定在外筒内,当需要更换活性污泥填料时,将挡板向上抬起,带动抽出内筒,然后更换活性污泥填料,再将内筒插入外筒和活性污泥填料中,引流管用于引流。
所述盖板底面设有若干圆形凹槽,圆形凹槽内设有螺纹,所述填料柱的外筒通过螺纹固定在圆形凹槽内,所述圆形凹槽底面设有圆形通孔,在盖板内设有导流腔,所述导流腔与各个圆形通孔和内筒内腔相连。
所述盖板顶部设有进料管,进料管底部与导流腔连通。
所述进料管与一个营养液存储装置相连,营养液存储装置内设有用于为兼氧发酵菌群补充养分的营养液。
所述进料管和营养液存储装置间设有计量泵。
所述进料管上连接一个氧气发生装置,氧气发生装置与进料管间还设有一个增压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阳正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阳正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904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