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体增氧、杀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84014.3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229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喻秋山;盛艳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C02F7/00;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402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体 杀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水体增氧、杀菌装置。
背景技术
在鱼塘或鱼缸中增氧、杀菌是水产养殖的常用措施,现有的机械增氧方式主要有两类:其一是采用动力带动气泵,将空气压入铺设于池底的充气管中,充气管壁上有许多密集小孔,压力差使空气以气泡形式扩散到水中,增加水体溶氧量。该方法中空气在水体中主要以气泡的形式存在,接触面积小,溶氧不充分,增氧效率低下,且装置的建设和使用成本均较高;其二是采用叶轮或水泵将水体搅动,在此过程中将空气与水体混合,增加水体溶氧量。该方法也存在空气与水体接触面积不够充分,溶氧量不高,增氧效率较低的问题,且搅动的水体主要为表面水体,对深层水体增氧效果有限。此外,该两类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耗能高、投入大的不足,亟待改进。近年来,虽有专利CN10487413B、CN2640238Y独辟蹊径利用超声波进行增氧设计,但其设计中超声波对水体的作用时间短,不利于氧分的充分溶入;CN103081852B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配合曝气条来提高水体的溶氧效果,但该实用新型存在不能对深层水体进行整体增氧、杀菌、降氨氮等提升水质和养殖条件的不足。为此,在该领域内仍然有众多地方亟待创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集杀菌、增氧、降氨氮为一体的新型水体增氧、杀菌装置。
水体增氧、杀菌装置,包括:潜水泵、潜水泵出水管、水流混气输送单元、第一水气输送管道、涡流气泡释放单元,所述潜水泵的出水端通过所述潜水泵出水管与所述水流混气单元的进水端连通,所述水流混气单元的出水端通过所述水气输送管道与所述涡流气泡释放单元连通。
水体增氧、杀菌装置,其优点是:
①、相对于叶轮式增氧机和池底微孔送气方式,本实用新型具有低制作成本、低运行功耗和装置小型化的优势;
②、由于涡流气泡释放单元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水体内增氧深度;再者,由于水气混合容器两端陶瓷超声换能器、紫外光LED灯珠阵列的设计,可同时实现水体的增氧、杀菌、降氨氮和抑制藻类生长等功能,提升水质;
③、可通过进液连通管、储液罐分别替代进气连通管、储气罐,定量控制输送至水体内的病虫防治试剂,并均匀分散到水体中,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增加水产养殖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部放大图;
图4为涡流气泡释放单元俯视图;
其中:
1、潜水泵,2、潜水泵出水管;
3、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1、水流混气壳体,32、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3、水气混合容器,34、进气连通管,35、储气罐,36、流量控制阀,37、陶瓷超声换能器,38、超声波脉冲功率驱动器,39、紫外光LED灯珠阵列;
4、第一水气输送管道;
5、涡流气泡释放单元,51、气泡释放圆柱体,52、配重圆盘,53、水气释放管道,54、水气释放喷头,55、通孔;
6、控制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水体增氧、杀菌装置,包括:潜水泵1、潜水泵出水管2、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第一水气输送管道4、涡流气泡释放单元5,所述潜水泵1的出水端通过所述潜水泵出水管2与所述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的进水端连通,所述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的出水端通过所述第一水气输送管道4与所述涡流气泡释放单元5连通。
优选地,所述潜水泵1与一控制电源6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潜水泵1的开、关;
所述潜水泵1为沉浸式潜水泵。
优选地,所述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包括:水流混气壳体31、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与所述第一水气输送管道4的进水端连通的水气混合容器33、进气连通管34、储气罐35,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竖直设置于所述水流混气壳体31,且下端从所述水流混合气壳体31下端延伸出、并与所述水气混合容器33连通,所述潜水泵出水管2的出水端从所述水流混气壳体31上端延伸进入、并与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的进水口相对,用于将所述潜水泵出水管2内的水送入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
所述进气连通管34的进气端、出气端分别与所述储气罐35、所述水流混气壳体31连通,且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的上端部位于所述进气连通管34的出气端以下,使得气体通过所述进气连通管34进入所述水流混气壳体31内、与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内的水混合,完成水、气的初步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840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鲟鱼养殖池集成式护栏
- 下一篇:一种带过滤器的虹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