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型环路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71030.9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35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伍;郑立贤;黄敏兴;范素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蔡克永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环路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尤其涉及一种微型环路热管。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工作的可靠性对温度极其敏感,器件温度在70-80℃水平上每增加1℃,可靠性就会下降5%。因此电子元件内部散热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高温造成的失效占所有电子产品失效的50%,散热成了电子产品小型化发展的瓶颈。
微型环路热管(Miniature Loop HeatPipe,mLHP)由蒸发室、冷凝室、储液室、蒸汽管道以及液体管道五部分组成,主要依靠毛细结构为流体工质提供循环动力。这类热管具有传热功率大、等温性好、可靠性高、易于控制、能长距离传热、布置方便等优点,加之mLHP系统利用内部毛细结构为流体工质循环提供驱动力,工作中不消耗其他机械力,无须外加驱动装置(如泵),因此对于电子设备的热控而言,mLHP具有相当好的应用前景。
由于微型环路热管工作中涉及到相变和流体流动,流体的热特性是实现mLHP优质传热性能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高,纳米粒子的布朗运动形成的热扩散也有助于热传递,故纳米流体能强化对流换热,同时也适合于相变传热。但研究表明当纳米流体用于微热管时,由于纳米颗粒比表面积大,容易团聚,团聚后的纳米颗粒阻塞毛细吸液芯,从而使得微热管传热性能恶化。
普通微型环路热管中,设计复合毛细芯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小流动阻力(所以内层毛细芯孔径较大)和保证热传导能力(所以外层毛细芯孔径较小),各层毛细芯均与流体直接接触,产生蒸汽,且实现强化液体蒸发功能的主要是孔径较小的外层毛细芯,所以在装备这种复合毛细芯的普通微型环路热管中采用纳米流体作为工质时,是没办法避免纳米颗粒阻塞毛细芯并造成微型环路热管传热性恶化的。
针对这一特点,本实用新型拟改进微型环路热管的蒸发室结构,设计开发一种新型微型环路热管,避免因纳米流体团聚而影响微型环路热管传热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传热效率高的微型环路热管,解决因纳米流体团聚而影响微型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微型环路热管,其包括一蒸发室,蒸发室一端通过蒸汽管5连接冷凝室入口,蒸发室另一端通过液体回流管6连接冷凝室出口;所述蒸发室内灌注有纳米流体工质;
所述蒸发室内部通过由绝热材料制成的绝热隔板7,将蒸发室分为两个互相连通的蒸发空间1和回流液储存空间2;
在蒸发空间1和回流液储存空间2内分别设置有多层不同孔径的毛细芯层;所述蒸发空间1与回流液储存空间2的毛细芯层的平面彼此相互垂直;
当外界热量由蒸发空间1的壁面8输入时,蒸发空间1里的纳米流体工质受热蒸发产生蒸汽,蒸汽由蒸汽管5进入冷凝室冷凝后沿液体回流管6回到回流液储存空间2,然后经蒸发室的底部,即绝热隔板7底部通道9回到蒸发空间1,并以此循环。
所述蒸发空间1内的毛细芯层为大孔径毛细芯3,其孔径尺寸大于200μm,以使团聚的纳米颗粒尺寸小于200μm并不阻塞蒸发空间内的大孔径毛细芯3的毛细结构;
回流液储存空间2内的小孔径毛细芯4的孔径尺寸设为小于200μm,以提高回流液进入蒸发空间的动力。
所述蒸发空间1的各大孔径毛细芯3之间采用沿蒸发室高度方向,上下依次间隔平行叠置;所述回流液储存空间2的各小孔径毛细芯4采用沿蒸发室长度方向左右依次间隔平行放置。
所述蒸发空间1与回流液储存空间2的体积比为2:1。
所述蒸发空间1的各大孔径毛细芯3的面积自上而下依次逐渐增大,所述各大孔径毛细芯3的相同侧固定在蒸发空间1左侧的内壁面,它们的右侧与蒸发空间1的内侧壁留有间隙;
所述回流液储存空间2的小孔径毛细芯4的面积相同,或者从左至右依次逐渐减小;所述回流液储存空间2的各小孔径毛细芯4的相同侧固定在回流液储存空间2的内底壁,它们的上侧与回流液储存空间2的内顶壁和内侧壁留有间隙。
所述蒸发室为长方形结构。
一种增强回流液体循环动力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当外界热量由蒸发空间1的壁面8输入时,蒸发空间1里的纳米流体工质受热蒸发产生蒸汽,蒸汽由蒸汽管5进入冷凝室,冷凝后的蒸汽转换成液体后沿液体回流管6回到回流液储存空间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710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