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叶种高茶黄素功夫红茶工艺制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63430.5 | 申请日: | 2017-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697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赵梓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天乙生态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向文 |
地址: | 21423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叶 种高茶 黄素 功夫 红茶 工艺 制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叶种高茶黄素功夫红茶工艺制备。
背景技术
红茶是国际茶叶市场的主销茶类,约占茶类总贸易量的80%,红茶主要有红碎茶、功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三种,红茶中茶黄素的含量是红茶品质好坏的一个主要因素,茶黄素含量的提高能够有效的提升红茶的汤色和滋味,红茶中茶黄素的生成主要是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茶黄素的生成是和发酵的温度、湿度和发酵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有的功夫红茶制备工艺,发酵过程中由于发酵温度和湿度是一直基本不变的,这样使得茶黄素的整体生成效率不是很高,最后成品的功夫红茶的茶黄素含量不是很高,难以实现突破。
另外由于红茶的制备工艺需要依次经历萎调、揉捻、发酵和干燥等工序,其中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是采用人工将茶叶转移至下一道工序,非常费时费力,茶叶的转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了红茶制备工艺的整体效率。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工艺效率高且茶黄素含量高的小叶种高茶黄素功夫红茶工艺制备。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叶种高茶黄素功夫红茶工艺制备,包括萎调冷冻箱、揉捻机、发酵装置和高温干燥器,所述萎调冷冻箱和揉捻机之间设置有用于将萎调冷冻箱内的萎调叶输送至揉捻机内的第一传送带,所述揉捻机和发酵装置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揉捻机内的揉捻成型的茶叶输送至发酵装置内的第二传送带,所述发酵装置和高温干燥器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发酵装置内发酵完毕的茶叶输送至高温干燥器内的第三传送带,所述发酵装置内分别设置有温度控制器和湿度控制器,所述发酵装置的外壁上设置有分别和温度控制器和湿度控制器相连的温度显示控制器和湿度显示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为:通过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和第三传送带的设置,能够持续的向下一道工序输送茶叶原料,提高了在前一道工序和下一道工序之间茶叶的运送转移效率;通过在发酵装置内设置温度控制器和湿度控制器,使得操作人员能够根据发酵的时间,调整发酵装置内的发酵温度和发酵湿度,使得发酵装置内的发酵温度和发酵湿度能够更加适应于发酵过程中茶黄素的生成随着发酵时间对于发酵温度和发酵湿度需求的改变,从而提高了最后成品的功夫红茶的茶黄素含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一端位于萎调冷冻箱的出料处,另一端位于揉捻机的揉捻机进料口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一端位于揉捻机的揉捻出料口的正下方,另一端位于发酵装置的发酵进料口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传送带的一端位于发酵装置的发酵出料口的正下方,另一端位于高温干燥器的干燥进料口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发酵装置的外壁上设置有连接着湿度显示控制器的时间显示器,所述时间显示器能够显示湿度控制器的启动持续时间。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如下优点:
1、通过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和第三传送带的设置,能够持续的向下一道工序输送茶叶原料,无需人力进行多次来回的搬运输送茶叶原料,提高了在前一道工序和下一道工序之间茶叶的运送转移效率,功夫红茶整体的制备工艺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通过在发酵装置内设置温度控制器和湿度控制器,使得操作人员能够根据发酵的时间,调整发酵装置内的发酵温度和发酵湿度,使得发酵装置内的发酵温度和发酵湿度能够更加适应于发酵过程中茶黄素的生成随着发酵时间对于发酵温度和发酵湿度需求的改变,从而提高了最后成品的功夫红茶的茶黄素含量,功夫红茶的品质得到了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天乙生态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天乙生态茶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634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