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EGR冷却器支撑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47515.4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24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媛;刘克华;王盛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6/22 | 分类号: | F02M26/2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4 | 代理人: | 王志兴 |
地址: | 2395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egr 冷却器 支撑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EGR冷却器的支承方式,具体是一种EGR冷却器支撑架。
背景技术
EGR冷却器是一种新兴的环保产品,安装在汽车EGR系统中用于回流废气冷却。汽车在燃烧过程中,将产生500~600℃左右的高温,高热的废气回流,则达不到排放效果,需对废气降温后再回流才有效,这一个过程则在冷却器中完成。若对EGR气体不加以冷却,则炙热的回流废气将加热进气,导致缸内燃烧温度和压力的大幅度升高,抵消了EGR降低NOX的作用,严重时还将对发动机机体的结构产生破坏,因此,有必要通过冷却器对高温的EGR气体进行冷却。目前柴油机设计过程中,EGR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柴油机行业,用于降低NOx。但EGR系统在柴油机上的安装较为困难。EGR冷却器因体积大、重量大,在柴油机上的固定位置及固定方式比较困难。现阶段EGR冷却器的比较主流的固定方式如图5所示,通过焊一个支架6将EGR冷却器3与气缸4连接,通过支架6对EGR冷却器3进行支撑,在EGR冷却器本体上焊接的支架因受力不均导致可靠性差,易断裂;且安装工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更牢固,安装与拆卸更便捷的EGR冷却器支撑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EGR冷却器支撑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支撑板和固定板,所述支撑板所在平面的法线与固定板所在平面的法线垂直相交,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支撑端,支撑端上设置有支撑板安装孔,所述支撑板安装孔与EGR冷却器上的再循环阀安装孔相配合,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固定板安装孔,所述固定板安装孔与气缸上的气缸盖安装孔相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板与固定板之间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板与固定板之间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板上设置至少一个固定板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板和支撑板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使得EGR冷却器的固定方式更牢固,避免了由于焊接造成的冷却器本体上的受力不均造成的断裂,并且通过螺栓将支架两端分别安装在EGR冷却器本体上的安装孔和气缸盖盖口的安装孔上实现支架的高效安装与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EGR冷却器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EGR冷却器支撑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右视图。
图5为传统的EGR冷却器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板,2-固定板,3-EGR冷却器,4-气缸,11-支撑端,21-固定板安装孔,31-再循环阀安装孔,41-气缸盖安装孔,110-支撑板安装孔,6-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4,一种EGR冷却器支撑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支撑板1和固定板2,所述支撑板1所在平面的法线与固定板2所在平面的法线垂直相交,所述支撑板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端11,支撑端11上设置有支撑板安装孔110,所述支撑板安装孔110与EGR冷却器3上的再循环阀安装孔31相配合,螺栓依次穿过支撑板安装孔110和再循环阀安装孔31将支撑板1固定在EGR冷却器3上;利用现有的再循环阀安装孔31将支撑板1固定安装,方便了支撑板1的安装固定。
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固定板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板安装孔21,所述固定板安装孔21与气缸4上的气缸盖安装孔41相配合,螺栓穿过固定板安装孔21和气缸盖安装孔41将固定板2安装在气缸4上;
所述固定板2和支撑板1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1与固定板2之间焊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1与固定板2之间一体成型。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475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增压系统和汽车
- 下一篇:一种汽车排气余热利用式油箱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