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建设用中隔墙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35566.5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60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宋景东;周振梁;苏河修;乔国刚;胡宇斌;岳爱敏;张嵩;杨金金;李林;熊怡思;刘国宏;刘会丰;杨文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市政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9/14;E21D11/14;E21D11/10;E21D1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建设 隔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隧道建设用中隔墙。
背景技术
中隔墙法也称CD工法,主要适用于地层较差和不稳定岩体,且地面沉降要求严格的地下工程施工。中隔墙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地下工程修建的增多,尤其是非掘进机方法运用于软弱、松散地层中浅埋暗挖的隧道工程后,在原正台阶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工法,它更有效地解决了将大、中跨的洞室开挖转变为中小跨的洞室开挖的问题。几十年来,CD法已被成功运用于众多隧道的修建过程中,是劳动者的智慧与自然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典范。长久以来,CD法中的中隔墙都是弯曲的,具有一定的曲率。在软弱、松散围岩中这样做有两点好处:1.与已开挖部分岩体的初期支护形成环形结构,有利于传递垂直压力,从而控制拱顶沉降。2.抵抗未开挖岩体的侧向土压力,从而保证中隔墙的稳定。然而,在较好围岩条件下,不仅上述两点优势不能发挥,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弯曲中隔墙受力不合理,在拱顶处不易稳定。其次,弯曲中隔墙对拱顶的支撑作用不足,不能有效控制拱顶沉降。再次,弯曲中隔墙中刚支撑的制作和安装复杂耗时,且有可能因为测量误差引起连接困难。最后,弯曲钢支撑在后期拆除时非常不便。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直立中隔墙法隧道开挖技术,在较好围岩条件下,它能够满足快速、安全施工要求,降低施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隧道建设用中隔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隧道建设用中隔墙,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左侧导坑上台阶直立中隔壁临时支撑,所述左侧导坑上台阶直立中隔壁临时支撑下端为临时支护,两者都为直立中隔壁,直立中隔墙通过中导洞支撑左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右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以及左侧导坑下台阶初期支护、右侧导坑下台阶初期支护,中导洞支撑左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右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左侧导坑下台阶初期支护和右侧导坑下台阶初期支护组成了一个与隧道截面边界相同的环向支护,此外临时支护还有水平支护,与直立中隔壁相互垂直,临时支护的水平支护通过中导洞连接四周的环向支护。
优选的,所述左侧导坑上台阶直立中隔壁临时支撑和左侧导坑下台阶直立中隔壁临时支撑为同一隔壁,位于隧道正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左侧导坑上台阶直立中隔壁临时支撑和左侧导坑下台阶直立中隔壁临时支撑材料为无曲率的型钢段。
优选的,所述环向盲沟及防水板设置在左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和右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下面,环向盲沟有多道褶皱,防水板位于环向盲沟下侧。
优选的,所述左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右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左侧导坑下台阶初期支护和右侧导坑下台阶初期支护采用铆接方式进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环形圈。‘
本实用新型采用所述的隧道建设用中隔墙进行隧道开挖的方法,包括:
(1)开挖左侧导坑上台阶;
(2)施工左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临时横撑及直立中隔壁临时支撑;
(3)开挖左侧导坑下台阶;
(4)施工左侧导坑下台阶初期支护、直立中隔壁临时支撑;
(5)开挖右侧导坑上台阶;
(6)施工右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临时横撑;
(7)开挖右侧导坑下台阶;
(8)施工右侧导坑下台阶初期支护;
(9)拆除临时支护;
(10)浇筑仰拱二衬;
(11)铺设环向盲沟及防水板,整体浇筑拱部二次衬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当钢支撑是弯曲形状时,其受力包括轴力、剪力和弯矩,不仅型钢段整体易失稳,螺栓连接处也很容易由于复杂的受力情况而发生破坏。而当使用直立钢支撑时,由于受力方向为轴线方向,钢支撑主要受到轴力的作用,而这种单向的轴力是可以承受的,从而不会发生强度破坏。
2.由于围岩较好情况下侧压力系数不大,因此没有足够大的侧向力使钢支撑发生失稳破坏,从而保证整个中隔墙的稳定。
3.本新型隧道建设用中隔墙因其受力的合理性,中隔墙不易发生整体失稳破坏,且不会发生连接破坏。其次,直立中隔墙能够对拱顶形成足够的支撑作用,从而有效控制拱顶沉降。还有非常显著的一点优势是,由于无需对型钢进行压弯处理,且直立钢支撑的运输和安装较弯曲钢支撑方便很多,在后期拆除时也更为简易,因此简化了整个中隔壁施工工序,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及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建设用中隔墙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市政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市市政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355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改善的蛋白质分泌的表达载体
- 下一篇:真菌人工染色体、组成、方法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