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部件淬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33271.4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56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彭云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象山勇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63 | 分类号: | C21D1/63;C21D1/4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17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3157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部件 淬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部件淬火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金属部件热处理加工工艺通常有五种方法,退火与正火、淬火、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而汽车金属部件一般为钢材,因此汽车金属部件的淬火工艺是使用与钢材淬火相同的工艺流程,现有的汽车部件的淬火工艺主要流程为:1、将汽车部件放入加热装置中加热并保温一段时间;2、将汽车部件从加热装置中取出,并迅速将汽车部件放入水中或油中,待汽车部件冷却,则完成淬火处理。由于在淬火流程中,汽车部件的取放均由人工进行,因此未实现淬火流程的自动化,使得汽车部件无法批量连续地进行淬火,且由于汽车部件从加热装置侧壁打开开口从加热装置中取出淬火汽车部件,汽车部件温度较高,容易烫伤工作人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自动化,减少人员烫伤的汽车部件淬火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部件淬火装置,包括机架、转动轴、淬火部、转盘和驱动转动轴转动的电机,所述的转动轴安装于机架上,所述淬火部包括控制开关、电磁铁和螺旋电圈,转盘固定套设于转动轴外侧,转盘上设有用于固定电磁铁的卡槽,所述卡槽以转动轴为圆心依次排列,所述的螺旋电圈固定连接于电磁铁的下部,电磁铁与螺旋电圈之间设有耐高温层,螺旋电圈一侧设有导热棒,电磁铁与螺旋电圈共用一个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与导线之间设有熔断插槽,熔断插槽内安装有与导热棒相抵的熔断丝,螺旋电圈下方设有传送板,传送板下方设有与螺旋电圈相对的水箱,传送板与水箱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打开控制开关,对电磁铁和螺旋电圈进行通电,通电的电磁铁产生磁力,螺旋电圈通电开始进行预热。将需要淬火的汽车部件放置于传送板上,通过传送板将汽车部件运到与螺旋电圈相对的位置,此时正好传送板运动到另一侧将水箱打开,电磁铁的磁力会将汽车部件吸附到螺旋电圈的中心,螺旋电圈经过通电预热产生大量的热对汽车部件加热。螺旋电圈的温度达到一定的温度,热能会传导到导热棒上,热能会被耐高温层挡住从而保证电磁铁不会受到高温而失去磁力。导热棒与熔断丝相抵。高温的导热棒会对熔断丝进行高温加热,熔断丝达到最大耐热值而开始在熔断插槽内熔断,控制开关与导线断路,电磁铁失去电流失去磁力,螺旋电圈失去电流不再进行加热,电磁铁失去磁力后汽车部件掉落进与螺旋电圈相对的水箱内进行冷却。此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转动带动转盘转动,转盘带动下一个淬火部与所需要加工的汽车部件相对,对淬火部通电并对汽车部件进行加热,对使用过的淬火部直接将熔断丝卡在熔断卡槽内与导热棒接触,进行熔断丝的替换。如此往复使用淬火装置对汽车部件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多个淬火部可循环对汽车部件进行加热,提高工作效率。
(2)淬火装置自身对进行加热的部件进行加热取放,减少人工对淬火部件的控制,保护工作人员避免被烫伤。
(3)螺旋电圈进行加热淬火,淬火温度稳定,相较于传统煅烧淬火,效果更好。
在以上基础方案上:
优选方案一:所述的耐高温层从内到外依次为铅层和陶瓷层。耐高温层设置为陶瓷层与铅层,铅层导热效率低起到对电磁铁隔热的作用,陶瓷层防止螺旋电圈对电磁铁直接加热,如此保证电磁铁加热不会失去磁力。
优选方案二:所述的传送板通过滑键与水箱滑动连接。在传送板对汽车部件进行传送时,将部件与螺旋电圈相对,在滑键的作用下,既可以将传送板下方的水箱打开,又可以对传送板的位置进行限定。
优选方案三:所述的导热棒表面设有用于连接熔断丝的凸起。设置凸起使得导热棒与熔断丝的连接更加紧密,保证可以使导热棒准确的将熔断丝加热熔断。
优选方案四:所述的卡槽内设有用于固定电磁铁的固定块。通过固定块再将电磁铁进行压紧,避免转动轴在转动时,电磁铁在卡槽内不稳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淬火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转盘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为:转盘1、淬火部2、转动轴3、电磁铁4、导热棒5、传送板6、水箱7、螺旋电圈8。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象山勇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象山勇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332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铁噪声控制装置
- 下一篇:基于车载DA互控系统的有源噪声消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