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约束的再生混合混凝土柱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32709.7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85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许准;端帅;白玉磊;徐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619 | 代理人: | 陈亚琴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增强 复合材料 约束 再生 混合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 Polymer,FRP)布约束的再生混合混凝土柱。
背景技术
对于柱体,目前出现一种新型混凝土回收再利用方式,即将废弃混凝土破碎成大尺寸混凝土块并直接与新鲜混凝土混合振捣从而形成“再生混合混凝土”。
该回收方式具有以下优点:回收过程简单高效、经济、环保,而且回收率高。然而,由上述新型混凝土回收再利用方式制成的组合柱存在以下缺陷:(1)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比较薄弱;(2)废弃混凝土的强度通常较低且不均匀,从而增加了再生混合混凝土的不均匀性。这些都导致再生混合混凝土构件的强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约束的再生混合混凝土柱,包括: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体;紧密缠绕所述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体的外侧周边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其中,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仅在起始端和终止端上施加有粘结剂;并且,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的起始端粘接在所述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体的表面上,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的终止端粘接在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上。
进一步地,紧密缠绕所述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体的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为至少一层。
进一步地,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中的纤维为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体是圆柱。
进一步地,所述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体是方柱,并且柱角为倒圆角。
进一步地,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的起始端的双面均施加有粘结剂。
进一步地,所述起始端和所述终止端的施加有粘结剂的长度至少为所述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体的周长的1/4。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环境友好型混凝土,如再生混凝土,将建筑废弃商品混凝土回收再利用,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后与新鲜混凝土混合振捣从而形成“再生混合混凝土”,在能降低废弃商品混凝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护天然资源,这样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约束的再生混合混凝土柱,在施工时使用方便且十分快捷,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非常显著的减少了工人施工的时间。同时无需经过特殊训练,减少了工人施工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危害的可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将混凝土柱与外部环境相隔离,克服了再生混合混凝土耐久性及耐腐蚀性差的缺点,使得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约束的再生混合混凝土柱具有优越耐久性及耐腐蚀性。同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的约束作用可极大提高内部混凝土柱的抗压强度和延性,使得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约束的再生混合混凝土柱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延性。
此外,在装配时仅仅需要使用工程用强力胶将纤维布包裹在再生钢筋混凝土表面,快速且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约束的再生混合混凝土柱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约束的再生混合混凝土柱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在所附图中,以相同参考标号表示等同或相似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将本实用新型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实用新型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
实施例1
参考图1,示出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约束的再生混合混凝土柱的截面示意图。
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体1为圆柱,由废弃混凝土破碎成大尺寸混凝土块并直接与新鲜混凝土混合振捣从而形成“再生混合混凝土”浇筑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体1可不配置钢筋等增强物。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未示出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体1内配置的钢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构件的承受荷载,也可适当配置钢筋等增强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未经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327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