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塑料隔膜成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31579.5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70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林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象山益精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4 | 分类号: | B29C45/34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17 | 代理人: | 成艳 |
地址: | 3157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料 隔膜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生产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料隔膜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俗称塑料或树脂。传统的加工制作塑料的工艺通常将塑料原料放入成型模中,然后将成型模加热使塑料原料熔化,最后模压冷却成型。此种工艺周期长,效率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注塑成型的塑料隔膜成型设备,此种设备通过将加热塑化后的塑料原料注入到成型模具中的热流道,再经加热喷嘴进入成型模具中冷却成型。此种工艺成型的塑料隔膜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在向成型模具中注入塑料原料之前未排清成型模具中的气体,容易导致成型的塑料中产生气泡,从而影响塑料的整个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塑料隔膜成型模具,以解决由于塑料隔膜内产生气泡导致的塑料隔膜质量不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塑料隔膜成型模具,包括成型主体,成型主体内为成型腔,所述成型腔上方连通有加压腔,加压腔内滑动设置有气动压板,气动压板上方连接有气缸;成型腔上对称开有第一支管,第一支管内滑动设置有封口塞,第一支管一侧连通有第二支管,第二支管侧壁上连通有出气管,出气管内放置有能通过撞击发出声响的跳动球;出气管一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第二支管管壁上,弹簧另一端连接有挡块,出气管另一侧滑动设置有滑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通过气缸驱动气动压板运动,从而将成型腔内的气体从出气管内排出,利用成型腔内的气流驱动封口塞在第一支管内运动,初始时,挡块和滑条相抵,挡块在弹簧的作用下抵住滑条,由于滑条的作用,挡块不能滑到第一支管内,弹簧处于半压缩状态;当气流将封口塞吹起,气流从而进入第二支管内,挡块在气流的作用下与滑条脱离,滑条滑出第二支管;利用气流带动出气管内的跳动球跳动,跳动球在跳动的时候碰撞出气管管壁时发出声响,随着成型腔内的气体越来越少,跳动球跳动的频率越来越低,因此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不再发出声音,即代表成型腔内的气体全部被排出,工人只需根据声音来判断气体是否被排出;当气体全部被排出后,封口塞由于受重力掉落,从而堵住第一支管入口,使得成型腔内形成密闭的空间;当听不到声音时,打开注塑机向加压腔内注入融化的塑料原料,最后有气缸驱动气动压板将塑料原料压入到成型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 本实用新型利用气缸驱动气动压板在注入塑料原料前将成型腔内的气体排出,与现有技术中直接将塑料原料注入到成型模具中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制作的塑料隔膜内不带有气泡,光泽度更好,质量更佳;
2、 本实用新型利用跳动球碰撞出气管管壁发出声音来判断成型腔内的气体是否全部被排出,不仅能排出气体,还能进行判断,减少了后续的成型腔内气体含量检测的工序,工作效率更高。
3、 本实用新型采用对称的第一支管和出气管的结构,加快了对成型腔内气体的排出,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第一支管底部设置有限位爪。限位爪是为了防止封口塞掉落到成型腔内。
进一步,跳动球上设置有铃铛。采用铃铛可在跳动球跳动的时候发出更响的声音,使得工人判断更加方便。
进一步,出气管管壁内带有夹层。夹层使得出气管形成空腔,从而增大了跳动球发出的声音,便于工人判断。
进一步,滑条表面粗糙。由此增加了滑条与挡块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加了挡块与滑条之间的作用力。
进一步,封口塞上套设有橡胶套。由此避免了由于塑料隔膜的热量流失太快导致的塑料隔膜成型不佳,质量不好的问题。
进一步,封口塞为隔热封口塞。由此不仅避免了封口塞由于塑料原料的高温而损坏,又防止了塑料隔膜的热量流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料隔膜成型模具实施例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成型主体1、成型腔11、加压腔2、气动压板21、气缸22、第一支管4、封口塞41、第二支管5、挡块51、弹簧52、滑条53、出气管6、跳动球6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基本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象山益精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象山益精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315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多功能援救支架组件
- 下一篇:一种窄形化超薄结构的液晶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