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加热水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21998.0 | 申请日: | 2017-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339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苟林;洪自强;吴旭龙;鞠红岩;于凡淇;李雷;蒲宇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A45F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内芯 铜圈 温度传感器 电源电路 加热系统 控制系统 震荡电路 杯身 密封圈 便携式加热水杯 涡流 高频电流作用 本实用新型 主控板信号 电池内部 电流频率 电能转化 输入电流 涡流加热 无线充电 振荡电路 杯底盖 加热水 生活用 主控板 处理器 杯盖 杯体 水杯 整合 存储 输出 监测 覆盖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的便携式加热水成杯,它主要由加热系统、控制系统、杯身部分组成。所述加热系统主要由铜圈、加热内芯组,铜圈铜通过经高频电流作用后在加热内芯内部产生涡流来不断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且铜圈完全被覆盖于加热内芯内部。所述控制系统由处理器、震荡电路、电源电路、温度传感器组成,主控板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水温并且经过处理后给予震荡电路信号,振荡电路根据收到的主控板信号输出相应的电流频率来控制涡流加热强度,电源电路可整合USB接口和无线充电端的输入电流并且存储到电池内部。所述杯身部分由杯体、LED灯带、密封圈、杯盖、杯底盖组成,其各个部分共同构成水杯硬件外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的便携式加热水杯。
背景技术
水杯可谓是生活中很常见也很常用的物品,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普通的水杯已经不能满足很多人们的需求,随时随地能喝上一杯热水对于注重身体保健和肠胃病患者这部分人群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标准,时尚的外观和科技感对于当代年轻人也是一项非常看好的标准。人们在喝水工具上不断的创新和改善,在互联网的普及下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智能水杯,这些水杯都注重于用户的交互体验、忽视的人们的需求仅仅是喝上一杯健康的水的本质。不仅如此,各大厂商在追求水杯交互体验指数的同时带来的是水杯功能冗余、繁杂,过多的功能还会极大的提高产品价格,使智能水杯价格高昂,不便于普及。当前水杯市场上最大的问题是目前没有能直接通过内部电源对被子内部的水进行直接加热的水杯,也就是说当前的智能水杯在改进上没有实现实用功能上的改进。总而言之,当前的智能水杯在实用功能上仍然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市场现有智能水杯产品技术的不足和功能性不强,提供了便携式加热水杯,使用方便快捷,能随时随地提供温水饮用的智能水杯。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加热水杯,主要杯盖、LED灯带、杯体、USB端口、杯底盖、电路板、电池、加热内芯、密封圈、隔热层、铜圈、温度传感器组成。所述铜圈嵌入在加热内芯中间层,并在通过电路板经导线传送过来的高频交流电作用下在加热内芯的金属介质内部产生涡流效应,以此达到加热水杯中的水的目的。所述电路板含有电源管理电路和震荡电路,其电路分别实现分配调节电池电源、将直流电转换成高频交流电的作用。所述LED灯带的颜色可变化且颜色可以通过电路板上的处理器控制,处理器得到贴于加热内芯底端的温度传感器输送的信号后通过程序作出相应反应,以此达到通过LED灯带识别水温处于高或者低的状态。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加热水杯可以通过自身所携带的电池随时随运用涡流加热原理对水杯中的水进行加热。所述涡流加热的电磁波频率可通过电路板进行调节,在保证加热的情况下不会持续高强度加热。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加热水杯可以通过杯体表面的LED灯带显示其水温状态。以此实现了更加可控可识的加热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加热水杯的优点在于,其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以及成本低廉,使用的涡流加热的热效率高,铜圈完全嵌入于加热内芯双层内壁间隙之间并以此克服了涡流加热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的损害问题,整个水杯可通过一个按钮来实现对其的控制从而极大的简化了使用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加热水杯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图1(A—A)剖视图。
图3是图2左下端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杯盖,2.LED灯带3.杯体,4.USB端口,5.杯底盖,6.电路板,7.电池,8.加热内芯,9.密封圈,10.隔热层,11.铜圈,12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219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